武汉和创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市 4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建筑的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适应时代需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应用。基于此,论文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应用实践,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特点和难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维模式;创新;多元化
引言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包括多项内容,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结构安全性与功能性,同时还要对结构美观性等内容展开分析。当结构设计质量和细节要求得到满足时,优化技术运用就会主要集中在经济性方面,会通过科学设计,做好成本控制,以求为工程参建各方争取到更大的经济收益。
1供配电设计
在进行供配电系统设计之前,需根据人们实际所需,在设计中需确保有科学的方案、系统的运行、能耗等做以支撑。供配电系统设计应以简单经济、合理布线为总指导方针,在确保系统可安全运行状况下,尽可能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予以应用,在供配电方面需注意以下事项:其一,在用电总负荷计算中,相关人员需对其进行精确计算,根据用电负荷总量及分布状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二,在线路选取方面,应尽量选取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考量运行安全及成本问题,立足于实际情况可选取低烟误录导线,能将电能耗损有效降低;其三,如今大多数人们白天均在上班,晚上在家休息,所以必定会产生用电高峰期与低谷期,应将此显著特征有效应用,在设计中将低峰期进行有效调节,以此降低电力耗能。
2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
2.1施工图纸设计要点
施工图纸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后续的施工质量,是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图纸设计,明确相关建筑材料、结构等,能够为后续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管控。因此,在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可利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立体建模,对不同的构件进行碰撞并且对吊装进行动态模拟,保证后续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同时,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探讨,制订出多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模拟,判断方案是否可行,不断优化和调整方案,进而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构件加工图设计
预制构件加工企业必须高度配合设计单位的工作,优化设计构件加工图纸。由施工企业提供预制构件的尺寸图。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预埋预留固定设施安装孔、现场安装吊钩、生产运输吊钩问题,还需要考虑到预制构件机电管线和门窗洞口的精确定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原则在于标准化与模数化,所以必须提升构件标准化程度,减少构件类型,以此降低工程成本。合理控制构件重量与大小,分析构件生产与运输能力。构件持久性与耐火性显著,因此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安全性与可行性。预制外墙板必须满足保温隔热性能要求。针对非承重墙,可以选择便于安装拆卸和隔音效果良好的墙板。合理划分功能空间与室内空间,确保承重墙体和主体结构的安全连接,以此满足使用功能与抗震需求。针对潮湿环境的墙体,必须具备防水性能,且清洁难度小。楼盖采用叠合楼板,复杂平面与大开间楼层应用现浇楼盖,确保连接位置结构的完整性。
2.3平面与立面设计要点
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平面与立面的设计尤为重要。平面设计主要是分析各构件的尺寸、规格,结合建筑结构形式合理地布局建筑内部空间,对各模块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户型,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户型,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立面设计则主要涉及立体结构,如墙板、门窗等,通过对各构件的组合体现个性化特点。
在进行立面设计时,需要结合建筑自身的特点,考虑通风、采光等因素,并加强与平面设计的联系,使整体建筑更具实用性。
2.4对建筑耗能设计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所消耗的能源资源数量更少,这不仅表现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建筑建设完成后的实际使用阶段。装配式建筑使得当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耗能控制的设计,许多建筑设计人员都秉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条件来降低建筑的耗能,如利用风能降温,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增强建筑的保温性,循环利用水资源等,这有助于极大地降低现代建筑的耗能,能够充分地提升建筑的环保性和绿色性。
3注重防震安全设计
高水平延性分支体系是建筑抗震结构系统核心内容,设计人员需要通过提升建筑内部构件延性水平的方式,保证整体建筑抗震性能。例如,可通过将延性框架和剪力墙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完成框剪结构设计(图1),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能。此外,通过保证刚度均匀以及对称布置方式的设计手段,也可达到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目标,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于建筑物的影响。通过对地震灾害的分析可以发现,特大地震发生时,通常会伴有多次余震,设计人员可按照这一特点,在结构中设置防震线,以求达到有效降低地震灾害损耗的目标。在具体设计时,可将次要构件放在地震先破坏位置处,进而通过损耗次要构件的方式,消耗地震能量,做好对重要构件的保护。设计人员需要尽量提高防震冗余度要求水平,通过构建屈服分布状态的方式,实现对地震能量的最大限度消耗,对建筑物形成保护。
4电磁干扰抑制设计
绿色建筑显著特征为安全、健康,此类特点也正是人们对建筑提出的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不断得以提升,所以人们对建筑健康、安全性能要求愈发严格,不再仅局限于建筑结构层面。在如今形势下,应在建筑中应用较多的非线性设备,从而使谐波污染及电磁干扰频频出现,此类现象一定程度增加系统电耗,导致火灾时有发生。所以需设计人员对其电路进行科学、合理布设,并且将滤波器予以应用,注意电磁干扰抑制设计问题。譬如大地磁场、高压电力设备、高频振荡器、电网电压波动等,均可一定程度带来电磁干扰,通常我们可将电磁干扰分为导电性及辐射性,其中导电性电磁干扰主要通过电缆及线材,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中,为有效规避此类问题,需在电路水中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设备,进行科学接地,才能从本质抑制电磁干扰。而辐射性电磁干扰主要通过空气实现传播,需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需合理对线路予以科学、合理布设,并合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此减少辐射性电磁干扰。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和经济性存在密切关联,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在考虑整体结构安全性以及功能性的同时,做好经济性规划。应通过对优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工程投资成本控制在最低,以便在保证工程整体施工效果的同时,达到最优化工程成本控制的目标,确保工程参建各方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优化技术设计内容相对较广,本文无法逐一阐述,所以本文论述内容相对有限,只希望能够对行业结构设计工作开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娜.数字化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4):35—36.
[2]吴亚东.试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可拓思维模式[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81—82.
[3]韩晨平,巩永康.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与动力分卡斤[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8,37(2):83—87.
[4]赵培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21(04):208-209.
[5]彭丽君,张海博.浅析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