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宁思强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宁思强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安徽安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恶化,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发展的思考。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害,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让我们利用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更加稳定,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进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国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通过项目的修建缩小了国内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同时通过水利工程的电力和防洪、供水等措施,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为国家的边防建设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尽管水利工程建设有诸多的好处,但对原有的生态平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从长远的角度上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水资源的影响因素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减少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水文系统,对工程项目下游的水域资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水域的水流速度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主要是通过建设堤坝对自然的水流进行控制,所以在堤坝附近的水流量明显增多,库区内的水流速度不断加急,而在堤坝下游,由于水流的节流再加上河流拓宽,因此水流速度会明显下降,而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整个下游区域,水域的泄洪量减少,导致枯水期变长,对下游的整体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2)工程建设导致了水文条件的变化。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在工程上游的水位会被明显抬高,储水量增加,但是下游的河流水量则会明显减少,水位也会总体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河流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一些河流的干涸,从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3)水利工程的施工也会间接影响河流水质。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施工,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垃圾或者有害物质的排放,而这些废弃物等排放不可避免的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排放量过大的话,容易导致水域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河流的水质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1.2水利工程对气候条件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的气候条件。水产生的动力和热力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水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当地气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气候中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1)水利工程建设的当地环境,由于储水量的增加和水域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当地的夏季和冬季温差变小,冬季气温偏高,而夏季气温偏低。(2)对工程当地风力的影响。工程施工完毕后,由于工程建设当地比较空旷,因此对风力的摩擦力会明显减少,从而导致风速的增大。(3)对降水量的影响。由于在工程建设区域有充足的储水量,因此日间水汽的蒸发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基于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大的降水,这种情况会显著影响到工程的上游和下游的区域。
        1.3对当地土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对天然河流的水流量产生了一定阻隔影响,导致水域水流的变化,也会导致河流中悬浮物的大量沉积,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区域水质的变化。而水域中土壤的大量沉积又会对堤坝造成腐蚀,从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当地土地发生盐碱化,降低土壤的质量,引起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和沼泽化,不仅对生态造成了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1.4水利工程投入运行过程与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如果实际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还是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详细来讲述,在此方面其集中体现在:其一,水利工程在运行的历程中,如果实际水域面积比较大,原来的陆地面积会减少,工程控制区域的空气环境会更加湿润,小气候的形成,湿度和温度参数也会改变,小气候中出现降雨的可能性也会提升。其二,部分水利工程是在河道上进行的,兴建拦河坝,会使得上游的河道不断延展,流水速度会下降,水位会不断提升,这样会使得实际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需水量增加的背景下,水域环境的变化会更加明显,原本的生态平衡很有可能因此被打破。其三,一些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于土壤环境造成影响,可能对于其抵御红旱灾害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此时就可能出现农田干旱或者被淹没的风险,土壤的侵蚀作用会更加明显,土壤的原来水分结构可能被改变,继而影响到对应作物的生长环境。
        2减少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改善思路
        2.1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
        要想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就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就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实际每个环节中去,这样确保实际的环保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历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植被系统,水文系统,气候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和谐发展为基准,处理好原来生态系统保护与施工行为之间的关系,确保给出的施工方案是生态破坏最小的方案;在实际水利工程材料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性的材料和设备,引入环保性的技术,这样就不会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干扰,也不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水利工程完成的时候,还需要积极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确保可以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跟踪,做好适当的评价,依照实际的评价找到不良影响节点,在此基础上迅速采取措施去改善,这样就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2.2秉持生态保护原则,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有:其一,要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实际补偿的主体,补偿的范围进行界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际的补偿机制有着良好的运行基础。其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配置中,有一部分专门适用于生态环境补偿中去,这样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的还原有着充足的资金,继而确保区域的生态平衡能够迅速恢复。依靠上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当地的生态效益会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对于实际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不断减少,继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2.3积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
        其一,积极邀请此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者参与其中,获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料,对于工程进行模拟,使用数据化软件来进行比对,由此选择影响生态环境效益的参数,将其作为关注节点,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影响预测机制的构架奠定基础;其二,依照实际影响预测机制得出的结果,应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选择的重要基准,依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实际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问题。
        结束语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导,这样片面的水利工程建设价值观显然与当前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政策号召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还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确看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存宏.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居舍,2019(35):8.
        [2]孙兴旺.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19(34):294-295.
        [3]刘华国.水利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措施问题研究[J].四川水泥,2019(11):131.
        [4]林微娜.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9(1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