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侠
陕西省城固县第六中学 723214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新课标也强调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意味着在课堂中教师应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导演而非演员。作为对新课标要求的践行者——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主张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最终形成自主学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设置问任务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长期实践总结,我主张把提、引、练三个环节,作为驱动式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一、提
提,指提出问题(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为达成三维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包括学生阅读文本后自主提出的问题。那么教师要提出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开始时最好是规律性的并能引导学生进入某类型文本核心的问题。比如,抒情散文,就问抒情的角度、线索和结构特点等(最好把一单元不同类型的散文放在一起比较学习,以互相补充,丰富、完善对这一文本的全面感知)。在学生对这一类文本阅读掌握了规律后,也不要忘记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如阅读积累贫乏、情感体验简单等方面,在后续设置任务时结合学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帮助他们扩大视野、提升知识储备,引导他们参与丰富情感体验的理论和实践任务。。。。。。随着阅读知识、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多角度、多层次感知和欣赏作品,于无疑处生疑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初步具备学习各类文本的能力和经验。
允许学生质疑,这是激发学生学习进取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问,正是学生自己或深或浅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和体现。“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本”。如果学生不质疑,仅仅当听众,形成习惯后,就会失去主动思考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而由于文本的多意性,学生因知识、阅历、情感、智力等因素的不同,可能对文本的解读过于简单或千奇百怪,在强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要求下,教师要意识到这正是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等习惯和能力的好时机了,教师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不妨给课堂留白,鼓励、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本质上就强调了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不必成为事事躬亲的导演和一锤定音的裁判。所以,“提”的身份可以适当互换,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
总之,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学情提出难易适当的规律性的任务,使学生通过解决任务能深入地感悟文本的内涵,掌握触类旁通的自学本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辩论或讨论中明辨是非,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和感知。
二、引
引,指引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还要引导学生拓展、丰富学习目标,形成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相反,教师必须讲得精要、恰到好处,没有精要讲授、适时点拨的课堂会缺少深度。
当学生的讨论误入歧途,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自主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时。。。。。。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侧重方法、过程,要尽可能使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自然,就题论题,追求答案的标准,这些做法是要坚决避免的。我认为,引导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引导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弄清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查漏补缺,从根源上解决知识的短板,杜绝侥幸、应付心理。比如判断古文中三种倒装句的类型是学生的难点。追究原因发现是学生不会句子结构分析,那当务之急是替学生补上这一课,而不是做大量的重复练习,要求学生熟能生巧。做无效的重复训练,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引领者。引导学生随着文本走向一个更深入、跟丰富的世界。总所周知,孤陋寡闻、视野狭窄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课的,教师也是教不出真正优秀的学生的。新课标也强调欣赏文本要注意文本类型的不同,教师若没有对各种文本广泛的阅读、研究总结,怎么能指望他在引导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呢。所以,教师的引要站在专业的高度和知识的广度上对文本进行纵向、横向的解读,使学生对文本既能形成较全面而系统性的认知能力,也能培养出金睛火眼,识破那些穿了马甲,万变不离其中的学习任务,把学生从题海的围困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多一点世界自己去阅读、去感受浩瀚的语文世界。
三、练
练,指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和学生课外自我训练。各类语文能力的要求,主要通过课堂45分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在学习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没有实践的学习就如同纸上谈兵。“练 ”要明确贯穿在师生一切教学实践在中。例如,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哪怕细小如语言表达不规范这样的细枝末节。此外,练的目标要清楚而明确。目标的明确决定了行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若在训练中不关注相应能力的提高,即使目标暂时实现了,也错过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的时机。此外,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且兼顾课内课外的时间安排。比如文言文的教学,当下的课堂模式化,教法拘泥于就课论课,满足于一篇又一篇文言字词的积累,忽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学得无趣,教师也觉劳而无功。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多管齐下、曲径通幽。比如,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诵读积累被广为传诵的 古文名篇,以增强语感;课堂上选择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当场复述,以巩固和促进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向学生推荐流行的评论书籍如《论语评》、《品三国》,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文言阅读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原著内涵的理解。上述的训练方式,学生喜闻乐见,自主参与,对文言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最后要强调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训练固然是重中之重,但也不能忽略了学生在课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课余生活作为一个训练各方面能力、补充课堂学习的平台,比如,平时学生在与人沟通交流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路、措辞。完成别人交代的任务时,要考虑方式方法,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认真地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对语文学习的补充。语文各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积月累,但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有想法并且善于付诸于行动的人。
总而言之,提、引、练的教学设想旨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引练教学模式中不可能排除“被动”,但教育的起点和终极目的都是学习者的“自主”和“自动”,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取而代之达到此目标,因此,在实施提引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