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人民政府村镇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 842102
摘要:水力资源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能源之一,提升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将成为确保水力资源供给稳定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主要修建于山区以及绿化面积较大的区域,而在修建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将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效益,本文将对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能源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供给水资源的重要基础,在修建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废水等都将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提升环境建设的合理性,以下将对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更好地提升整体的协调性。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必须进行水坝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因而会对原有的自然河流、湖泊造成生态破坏,同时也改变了其流向和方向,从而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
1.1有利影响
一是水利工程建设能为节能发电提供保障。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利用水资源发电时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同时又能发挥缓解能源短缺的作用。二是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频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减少污染气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奠定基础。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为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保障。水利工程也可以调节不同空间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发展效益方面,水利工程主要是为农田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水源,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水利部门也可以通过调水来减轻洪水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水利建设对耕地有一定的影响,水利建设可以更好地调节水资源,降低雨季农田淹水的可能性,同时保持土壤肥力与酸碱平衡。
1.2 不利影响
首先是对水质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原始河流进行截流,可以减缓湖泊水流,降低污染物迁移量,从而影响整个流域水质。其次,它会影响当地的气候。水工建筑物建成后,绿地面积将减少,这将增加水分蒸发,增加区域降水量,带来雾霾天气,增加局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再者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水温将不断发生变化,并对河流生态结构造成一定影响;最后是水利工程占用大量土地,不仅对自然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对动物栖息地也造成破坏,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2水利工程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水域的影响
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以流域面积和水量变化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大型工程建设必然会直接影响水域面积和流量,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作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其合理配置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对流域水环境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卫星观测流域面积变化,并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作为研究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依据。如图1所示:
.png)
图1 2015一2018年流域内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
资料分析表明,2015年至2018年,流域水域面积不断增加,波幅不断增大,峰值出现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由此可见,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对气候条件的改善,转变恶劣的的洪涝以及旱涝灾害,进而为提升生态环境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2.2植被指数影响
植物对土壤的固土作用很大,提高植物群落指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水利建设将直接占用绿地面积,从而从整体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同时也使整个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利用卫星图像,可以得到图2中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以下具体说明:
.png)
图2植被指数的变化曲线
如图2所示,2015-2018年间,植被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植物死亡率越来越高。在2015年,由于水位没有超过植物生长需要的水量,植被的生长趋势很好,变化率达到了最低点。而由于水域面积的不断扩大,水位的不断上升也将导致水利工程周边的自然植被受到淹没的威胁,同时也使其根系难以得到正常发育,由此将造成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3 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3.1提高植被覆盖率
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提高植被覆盖度,以达到优化生态环境效益的目的。此外,还大量种植耐旱抗涝植物,以降低水位上升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要保证植物根系的正常发育,必须做好城乡规划,搞好排水工作,减少硬底化。
3.2湖水补充量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河流对河床的冲刷作用也逐渐减弱,从而造成泥沙淤积和河流改道等问题,给船舶航行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补充下游水量,提高河床水位,增加对下游的冲刷,消除下游对工农业用水和交通运输的担忧。同时,也缓解了下游航道水深不足、干涸期过后工程建设等问题。水工建筑物因其规模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首先要保护水工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平衡,把水环境与工程建设区相结合,防止水环境发生生态链断裂,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为建立平衡的生态空间奠定基础。
3.3协调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水资源分布格局,有序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合理的用水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效率。工业废水应进行循环利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不同区域的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行协调配置,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体生态效益,从而促进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作用,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从而更好地提高河流的整体自愈能力,为水利工程周边环境植被覆盖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还要减少建筑污染和人为垃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达到更好的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3.4 优化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配套的水土保持工程,期间可以通过改变微地形、改良土壤性质以及建立坡面小型蓄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和减轻土壤侵蚀(面蚀),并拦蓄坡沟泥沙,增加了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提高了地面植物覆盖程度,改善了当地环境和周围空气质量,恢复了工程扰动后的生态状况,实现了工程建设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且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采用滞蓄
型水土保持措施,其原理是运用科学手段,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地的渗水性和蓄水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将会对地表产生破坏,由此将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的破坏,期间需要充分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结合起来,促使水利工程能够在发挥社会功用的情况下,使得生态效益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1):286-287.
[2]刘本宝,李克峰,杨吉龙.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05):209-210.
[3]高海耀.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农家参谋,2020(1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