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应用思路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 姜玉仙
[导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通过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姜玉仙
        山东省北镇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通过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物理教学有效性,利于加强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基于此,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的开展物理教学实践,从而创新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应用
        引言
        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物理实践水平,利于构建更加高校的物理课堂,因此,教师要重视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学习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
        1.1教学内涵
        探究性实验教学便是教师以探究问题为主导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化思考问题,结合已经储备的知识内容对实验问题进行深化分析。该种教学模式更能够凸显学生的核心地位,并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能够建立学科学习的信息,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
        1.2教学流程
        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需结合教材内容来设置问题,并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主动设想问题,并规划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自主实验来验证之前的猜测。完成探究性的实验后,教师还需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并分析实验数据,依据结论进行客观总结,培养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实践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1.2.1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学科知识的教学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如怎样验证种子具有呼吸作用。可从不同的层面来思考上述问题,并依据思考的角度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设计,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加强各散点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提升。此外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后,还需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和交流,总结实验的关键环节和结论[1]。
        1.2.2操作过程
        学生会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产生多样化的想法,以此提升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发展创新思维和技能,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中。如在掌握既定学科知识、完成相应实验内容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主准别实验材料,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活动。这样便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验锻炼机会,即便实验操作失败,学生也可从中总结教训,并再次开展实验,以浓厚的兴趣主动获得学科知识。
        1.2.3处理数据
        学生需依据实验内容设计记录表,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细节,便于后续进行总结。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可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且观察和实验也是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2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2.1塑造课堂氛围,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侧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就实验结果与学生开展讨论,从而以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为基础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明显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灵活性。在具体开展实验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或者指派学生代表开展实验,其他学生旁观,此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从而在后续自主实验时,便可更为顺利[2]。


        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部分内容时,教师为辅助学生准确理解运动参照物的内涵。便可使用探究式实验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可将板擦和粉笔作为实验道具,将二者同步运动。此后教师将二者分别上升高度,此后再重复之前的运动。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种物品在选择不同参照物时的运动状态,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便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形成了更为活跃的氛围。此后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便可对参照物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效果,有效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设置探究问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难点和核心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进行把握。此外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还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相关性,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更为熟悉,通过借助熟悉的情境来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借助熟悉的情境来理解难度较高的学科知识,有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开展“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其中便有“阿基米德原理”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引出相应的知识点,如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故事作为教学导入,并向学生提问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及其中的原理。学生可通过实施研究性的实验得知,水位线上升便能够喝到水。此后教师再进行追问,让学生分析水位线上升的原因。教师将简单的现象与物理学科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学生可基于掌握的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实验操作,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得知,浮力和排出液体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F浮=G排、F浮=m排g、F浮=ρ液V排g。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涵,并对其形成直观的认知,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3]。
        2.3自主探究,注重操作
        若想提升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便需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验,并在此过程中自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相应的环节。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学科教师也需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规范操作行为,并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持续提升操作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实施《欧姆定律》部分内容时,便会涉及到电阻测试的相关探究实验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运用“伏安法”对灯泡的电阻进行测试,主要包括电流表的外接和内接两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实验。如果学生的操作技能较强,可分别尝试两种不同的实验操作。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需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开展探究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关键事项。一旦发现学生在操作方面存在错误,便需对其提出指导,辅助学生纠正偏差。待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过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问题。此时学生便会提出,电流表上没有数据显示,但电压表上却可显示数字,且与电源的电压数值接近。此后教师还可深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便可自主开展实验,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全面提升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科思维。教师需侧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便可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化记忆,并能够自主掌握知识的原理,与直接记忆结论相比,该种方法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探究的精神,全面体现出探究实验手段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学生学习实际,探索了物理课堂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的对策,作为新时期物理教师,应加强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要重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探究水平,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晓玲.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读写算,2019(36):152.
        [2]黄华生.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