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洋忠小学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建议,所有教学行为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探究的渴望。增强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学习水平。但是,许多教师仍然忽略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课程中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上,他们仍然选择“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全面讲解他们所教的内容,这会导致学生不能良好掌握数学知识,对知识一知半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种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问题能力
引言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以“问题”为主题,寻找实用可行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首先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和理解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合理地应用它们。从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上述知识的基础上,本文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并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丰富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针对具体情境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学习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一课中,教师可以基于“长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来提出问题。他们以前学过: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在多边形中找到“长方形”和“三角形”。在学生思考之后,老师不应立即给出答案,而应给学生留白的事件,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让学生分别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它们组装成多边形。在组合过程中,学生将观察当前多边形的组成部分,最后学习计算多边形面积的公式。这些情境教学法不仅鼓励学生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实和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会尝试自行解决,长久下去,他们就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活动丰富学生间接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模仿和记忆,还需要独立探索、实践和协作交流。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习的大多数知识是间接知识,实际上都是前人总结出的公理和定理。因此,为了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定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它、消化它。独立探究是丰富学生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直接教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画出折线统计图,学生肯定会感到无聊,并且记忆时间短暂,记忆效果不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总结数据,找到数据的共同点,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并且根据各种数据做出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从而完成对数据判断和预测。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出生月份,并记录统计数据把每个月份的人数做成折线统计图,便于观察分析。
三、引导知识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来自《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他们可以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也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积极寻求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意识地理解周围生活以及使用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来理解和处理相关的生活问题,从而认识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在这方面,教师应自觉地指导学生“使用数学”。这些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新学到的百分比知识,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通过这种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知识,还可以了解金融知识,获得见识并培养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他们的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和谐地发展。
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从自己开始,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选择各种探究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建立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在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有目的的指导,并发展他们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上的数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宗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1):100.
[2]潘明华.分析如何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4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