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启杰
安徽省灵璧县灵璧中学 234200
摘要:分层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特长和缺陷,展开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层次性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让学生更加适应教学,既满足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打击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本文通过“三步走”来分析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数学
引言:
高中数学一直是学生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且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性较大,两极分化严重,教师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展开分层教学法,对学生简单划分登记,布置针对性的教学,让教学更加高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一、分层教学第一步:学生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简单的划分。包括下面两点。
1.成绩分层:我们虽然在说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的一切,但也能反映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成绩仍然是重点考虑标准,将学生以成绩进行分层,通常分为三层或者四层即可,以ABC来区分,A层学生成绩最好,C层学生成绩最差[1]。
2.缺陷分类:不同学生表现在数学知识点上的优点或缺陷不同,因为分层教学法工作量较大的关系,这里提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缺陷,比如某一学生在数集知识点上存在不足,比如某一学生在函数知识点上存在不足,但两个学生的成绩水平是一样的,如果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无疑无法对学生精准了解,基于此,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情况,在一定周期内采样判断,精准了解学生的学情特点。
3.其他分层:其他分层的依据包括是对学生成绩、接受新知识、消化旧知识、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能等因素的综合性考虑,是对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因为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重、课时少,该进行到怎么的深度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二、分层教学第二步:教学分层
(一)教学难度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难度的数学知识教学,对A层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加大教学难度,持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朝着更高的方向进发,对B层的学生施加平常教学难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让学生稳中提升,对C层学生则适当减少教学难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即可,有人觉得这是对C层学生的不负责任,事实上,C层学生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学习自信心不足,跟不上数学课程进度,降低教学难度,让C层学生稳固基础,提升学习自信心,后续再慢慢提升才是最优的教学方法。
(二)关注分层
这一点恰恰相反,A层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关注,而C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容易开小差,容易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教学资源倾斜,对C层学生施加更多关注,多关心爱护他们,多提问他们,提升C层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感和融入感。
(三)提问分层
提问分层主要指的是提问难度分层,一些较难的问题,B类学生明显具有压力,C类学生根本难以回答,可以向A层学生提出,持续挖掘A层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对于B层或C层学生,提出恰当难度的问题,既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要让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四)教学内容分层
这一定是针对学生的缺陷和不足来说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症下药,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某一学生对三角函数掌握不足,可以设定针对性的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计划,显而易见的,这一类分层的精细度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巨大,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考核难度分层
不同级别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水平不同,也因此需要考核难度分层才行,例如在课堂小测中,对学习好的学生提出较难的测试内容,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较为简单的测试内容,例如在试卷考核中,分为基础必做题和开放选做题,开放题难度不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
三、分层教学第三步:评价分层
评价和反馈是一次完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价分层,指的是将评价的标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适当微调,整体以激励和肯定为主,对于A层学生严格要求,评价标准提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断突破提高,对B层学生正常要求,综合评定激发起学习潜能,对C层学生则以激励为主,但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采用先扬后抑的话术,先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再指出问题所在,往往更易于学生接受。例如一次考试,两个人考试成绩相同,但这是A层学生成绩退步的体现,应给与批评和劝导才行,而这是C层学生成绩提升的体现,应给与奖励才行[2]。
四、结束语
综合来说,分层教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质上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上面提出了分层教学法应用的三个步骤,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字映贵. 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赤子(上中旬), 2016, 000(001):239-239.
[2]高尚升.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24):022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