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文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154101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本院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I、CT检查,判断MRI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价值。结果: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效果理想,能够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patients received MRI and CT examination to judg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MRI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P > 0.05). Conclusion MRI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effect is ideal, can timely and accurately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significant,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RI;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diagnostic value
脑血管病中临床较为罕见的病症包括脑静脉窦血栓,疾病具有极为复杂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较多且发病机理未确定,发病后患者死亡率相对较高【1】。疾病初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症状与脑梗死和脑炎较为相似,因此就诊时极易误诊,从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将会导致疾病情况进一步发展,会加大后期救治难度,为此如何早期准确判断疾病是保证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将本院确诊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及MRI检查,目的为明确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进一步提升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确诊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中女15例、男性25例,患者最高和最低年龄分别为65岁、29岁,中位值(55.67±3.46)岁。患者均因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入院接受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意识清醒,与家属共同了解研究详情、检查方式后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文件。本次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及备案后开展。
1.2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CT检查,之后再接受MRI检查,为最大程度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和准确度,检查均为同组医师完成,由两名以上阅片师共同给出诊断结果。检查时要求患者将金属物品摘除。
CT扫描检查:仪器选择16层螺旋CT(生产企业:PHILIPS,型号:Brilliance 16),排除检查禁忌,判断心肾功能正常后进行检查,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体位,要求从头部先入,严格遵照检验标准完成扫描,扫描后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MRI检查:仪器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生产企业:PHILIPS,型号:Achieva 1.5T):患者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疾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体位,首先接受平扫,层距和层厚分别为0.6mm、6mm,实施T1WI、T2WI序列扫描。之后应用高场强MBV扫描,并实施2D-TOF成像技术进行处理,层厚为1.5mm,矩阵为512×192,FOV为20cm×20cm。扫描位置选定前额及后枕部之间区域,通过建立扫描块下方饱和带,避免脑动脉产生过大影响。
1.3 观察指标
比较CT和MRI诊断结果准确度。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21.0)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值小于0.05。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png)
2.2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患者接受MRI检查时,静脉窦内存在明显的异常信号表现,无信号流空发生。结果分析为:急性期(发病一周内)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T2WI则多表现为稍低信号,亚急性期(发病1-2周)患者检查结果T1WI及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慢性期(发病2周以后)T1WI和T2WI多表现为较低或混杂信号。附近静脉性梗死组织周边部位主要为混杂信号或低信号,T2WI则多表现高信号。MRV检查结果显示,脑静脉窦血栓通常位于上矢状窦,窦腔整体表现充盈,未能充分显示其血流信号,甚至表现信号消失。血栓周围多伴有静脉性梗死或是水肿,合并发生出血患者则表现为混杂信号。
3 讨论
临床中静脉窦血栓属于一种极为特殊的脑血管病症,相关研究结论表明【2】,疾病发生率约占全体脑卒中发生率的1%,极为少见,且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疾病发生原因【3】。另外疾病病理复杂、症状繁多,无典型诊断依据,临床诊断难度较大,误诊和漏诊情况多见,疾病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此早期准确诊断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4】。
CT、MRI及DAS为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法。DAS为血管疾病诊断金标准,可清晰直观显示静脉系统,但对于外在压迫或是先天发育导致的脑静脉窦病变诊断效果不佳,此种方法具有创伤,危险性高且无法重复操作,临床应用受限【5】。CT主要利用组织吸收和透过X线情况不同为依据,利用高敏感性探测仪器对机体组织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获取检查位置断面或是立体形式的图像,之后将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判断异常。MRI则是利用磁共振为原理,获取人体组织的电磁信号,并将信息进行重建,从而能够发现机体组织的异常,相关研究结论证实,单独应用MRI诊断存在不足,临床中建议联合MRV联合诊断,可提升诊断准确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静脉窦血栓应用MRI诊断准确度高于CT,影像学特征明显。
由此可知,核磁共振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许兴军,崔岳文,闫志军,王玉华.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2):9-10.
【2】甘伟雄,王彬,黄海常,农胜德,陆万流.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临床观察[J].名医,2019(02):84.
【3】陈弼政,吴欣洪,罗富华,赵丁丁,吴秋涛.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3):2848.
【4】赵广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8):132-133.
【5】蔡邵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