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第4期   作者:田茂强
[导读]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高度超过1m的框架结构
        田茂强
        身份证号码:37032119760119****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高度超过1m的框架结构,因此结构需要特殊处理。但由于其极易发生水化反应,会影响温度和湿度,导致出现裂缝等问题,大体积混凝土在目前的建设工程中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效果,需要加强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是决定整个工程质量的主要环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裂缝等质量问题,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给施工人员和用户造成隐患。对此,必须采取适当的科学技术,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建立符合要求的工程,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有序发展。混凝土是一种由砂、水、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要求的混凝土体积大,浇筑面积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会产生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混凝土裂缝。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中,必须不间断地完成整个结构的浇筑。如果不连续,可能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总之,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好砂水泥,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合理有序的施工,才能有效的消除对施工项目的不利影响。
        2大体积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2.1 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特性,裂缝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其中,地基变形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结构施工后,在外部荷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地面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等现象,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控的,内部结构容易产生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失稳,当应力高于结构本身的极限承载力时,混凝土结构中会出现裂缝,且很难处理。
        2.2 施工技术因素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对建筑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存在缺陷,或者是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工作,特别是对于温度控制没有达到指定位置,对于外加剂的应用不合理,很难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施工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不要盲目操作,要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最佳方案,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3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
        3.1混凝土材料配比
        3.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级为C40,防渗级为P8。采用60天龄期评定强度,控制入模坍落度为180±20mm,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在规定范围内,以减少收缩,防止裂缝。
        3.1.2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数据减少单位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延缓水化热峰值时间,调节内外温差,防止温度梯度引起的有害裂缝。

水胶比不应大于0.50,用水量不应大于175kg/m3。
        3.1.3掺和适量的粉煤灰
        该措施可提高混凝土的技术指标,使混凝土料浆量充足,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性。同时,粉煤灰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干燥收缩,抑制碱骨料的反应,延长使用寿命。粉煤灰掺量比胶凝材料掺量少40%。
        3.1.4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膨胀剂,可以补充混凝土内部的收缩,在硬化过程中膨胀,防止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3.1.5混凝土的混合比、水泥砂比和cement-bone比率,比率可以通过多次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比率,并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的基础上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以满足泵的要求和建设。
        3.2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运输主要采用罐车进行,使混凝土的实际供应保持连续性。(2)考虑到夜间道路比较平坦,所以应尽量在夜间运输混凝土,但应注意做好夜间照明工作,以免发生交通事故。(3)对所有运输车辆进行编号,挡风玻璃下方粘贴相应的标签,并注明混凝土标签等级和具体使用部位,确保现场操作人员更加直观清晰。(4)现场调度与搅拌站调度应保持良好的接触,保证混凝土的种类和数量能满足设计要求。(5)混合料从排出到浇筑施工完成时间不应超过1h,工作表面应在处理前、后和搭接处理后覆盖好。(6)搅拌车运输时,气缸应缓慢连续运转。在卸料过程中,气缸应加快作业速度,作业达到20-30s后即可开始卸料。
        3.3混凝土浇筑
        3.3.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对整体性和抗渗性有较高要求,混凝土浇筑必须保持连续性,尽量不存在任何施工缝。
        3.3.2底板应分层浇筑,上层应在下层达到初始设置前浇筑。下层浇筑完毕后,先将管道拆下,再将上层浇筑回起始位置。铸造时,具体层厚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为600mm。
        3.3.3混凝土开始浇筑前,应设置指示杆,准确标出每层的浇筑厚度。在实际浇筑过程中,可采用泵管和分布器进行混凝土的输送和浇筑,其间歇时间不能超过其初始凝结时间。在实际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使混凝土浇筑时上升均匀。通过分层浇筑,可使下层混凝土水化反应中产生的水化热充分分布,减少蓄热,避免水化热的积累,从而降低温度应力。
        3.3.4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自由落体高度控制在2m以内。如果超过2m,应延长软管或设置串联管进行浇注;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的混凝土量应足够,以防止因吸入大量空气而堵塞。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面临着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施工质量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冉茂禄.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6):10-11.
         [2]李志国.探析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19(36):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