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37131119911128XXXX
摘要: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施工量的需求,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量和浇筑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其整体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在施工时,要一次性完成浇筑。此外,为了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优化和改进工程的建筑设计。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对技术和理论依据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要点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生活水平的上升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的审美和要求都提高了,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已经开始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着结构和性能的不同,所以对混凝土的功能和要求也不一样,在混凝土的种类中,部分混凝土的结构有较大方量的存在,超出了正常的体积标准,因此在使用这类混凝土时,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标准和方案实施,同时对其量和体积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提高施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完成设计要求。
1.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和各种行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同时国家实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计划,加快了各地的城市化发展。原本只是小型县城,现在也开始大量发展建筑工程。高层建筑物不仅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还能够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解决了因人多而住所不够的问题。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工程的目标都是朝着高楼的方向发展,虽然国家的建筑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不断的挑战高度也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而对于人们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高层建筑物的安全性如何,同时对建筑物来说,本身的结构决定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楼层建造期间,由于本身体积较大,所以对材料的选用和使用也是一项大工程。在混凝土结构的制造中,会由于外界的湿度、温度、材料等不定因素造成其结构出现裂缝。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裂缝等不良影响,就需要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后期的保养工作。
2.大体积混凝土的作业要求
在施工期间,大体积混凝土在地下的施工位置是其建筑工程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重视这个这个施工阶段。在施工之前,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施工方案,确定其是否科学合理,确保施工过程具有可实施性,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工,使得理论依据和实际施工过程能够相符合,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使用混凝土进行浇筑期间,内外温度差是个重要问题,在完成浇筑工作期间,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浇筑,尽量控制内外的温度差,避免因温度的原因使得建筑结构出现裂缝等不良影响。
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3.1配合比要科学合理
在正式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是选择合理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二是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要准确,并且科学合理。在对材料进行配比时,不仅要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还要尽量的节约材料和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可知,混凝土中以骨料为主,大概占据了80%左右,因此应该重视对骨料的选择和使用,同时要满足相关的数据标准:一是膨胀系数要尽量的小;二是岩石弹膜不能偏高;三是消除表面的弱包裹层。除此之外,选择砂子材料时,二区中砂为主要的使用材料,其中的含泥量不能够超过1%,同时还要保证砂子的体积在5mm~31.5mm间。水泥可以用粉煤灰进行代替,但是要使得粉煤灰要和水泥保持相同的颗粒大小,掺量必须在15%~20%范围。这样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水化热的问题。
3.2分层浇筑施工
分层浇筑的施工方式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重要手段,在分层浇筑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其质量,每一层浇筑的厚度大概在50cm。只有在大型的建筑工程中,才会常用到这种混凝土浇筑方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分层浇筑的优势和特点,减少大幅度的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分层浇筑施工中,分为三种施工方式,一是分段分层,需要严格的按照标准进行从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浇筑,只有确保下层的质量过关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施工;二是全面分层,只有等初步的混凝土凝固了才能够进行后面的浇筑;三是斜面分层,是确保下面的一层浇筑好,才逐步的进行上层的施工,同时还要注意振捣工作程序性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中,分层浇筑施工成为最常用的施工方式,此外,与此相关的施工技术已经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加快散热速度,还能够方便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大大的提高的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3.3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水热化现象的出现,会导致隔热现象严重,从而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差异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预防。可以从水泥水热化这方面进行有效的解决:首先,施工人员可以选择水热化程度较低的水泥材料,同时加入部分的减水剂,来减少水泥量,然后在使用相关的技术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差,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解决,一是在浇筑前将钢管依次排开进行填埋施工;二是浇筑时,应当均匀持续的进行浇筑;三是浇筑完成后,需要通过冷水进行降温处理。最终,可以通过防水草帘等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保温处理,使得混凝土表面降温较慢,较少内外的温度差异,尽量避免裂缝的出现。
3.4振捣施工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期间,振捣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插入式振捣棒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振捣棒可以有两种方式插入,垂直或者斜插,但是都要保证其插入点要均匀交错,此外,在使用斜插时,倾斜角要保持在40°~50°之间。在施工期间,要保持插入时的稳定性,同时还要遵循快插慢拔的频率,尽可能的缩小两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上一层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插入的距离大概在50cm上下。此外,在进行振捣时,振捣棒不能够直接与底部和边沿进行接触,这样会大大降低振捣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
3.5后浇带施工
外界的因素通常会影响施工的效率,而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为了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后浇带施工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大大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此外,在实际的施工期间,部分的干扰因素无法避免,例如温度应力的干扰,所以工作人员在施工时,要对混凝土的不同结构进行分段处理,对各段混凝土结构的长度等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对裂缝进行修复,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在施工阶段的后期,对混凝土进行均匀的浇筑,使得各段的混凝土的结构形成整体,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浇筑施工大概40d左右,再进行后浇带的施工,此外不论使用何种的施工技术和方法,都需要做好前期工作,尤其是对混凝土的接触面凿毛工作,只有确保接触面干净整洁,才能够有利于后续的施工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大发展的今天,大体积混凝土的顺利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管理,尤其是施工阶段中浇筑施工和裂缝问题,在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确保施工具有可实施性,在实际施工时,可以从施工技术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浇筑施工的质量,减少裂缝产生。
参考文献
[1]郭培亮.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000(032):25.
[2]曹银霞.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智能城市,2017(06):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