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医院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赵婕1 郭昊栩2
[导读] 摘要:医院建筑作为一种复杂且特殊的公建类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医疗体制的改革和设施的升级,促进了医院功能组织形态和流线的变化,也引起了总体布局模式对场地环境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思考。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医院建筑作为一种复杂且特殊的公建类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医疗体制的改革和设施的升级,促进了医院功能组织形态和流线的变化,也引起了总体布局模式对场地环境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思考。本文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建设事业面临的发展与挑战等问题,探讨医院总体布局设计的应对方式,形成新建医院总体布局方案的适应性、多样性设计的探索。
        关键词:医院建筑;总体布局;适应性
        引言
        在脱贫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改善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下一个较为重要的议题。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医疗技术水平的增加、医院的功能愈发复杂等原因,医院总体规划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功能流线交叉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在医院建筑设计之初,医院建筑总体布局问题不容忽视,其关乎医院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对预见性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灵活适应。本文从实践项目出发,探讨总体布局在医院建筑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各方对医院总体布局问题的重视和对设计方案的灵活把控。
        1面临的发展与挑战
        1.1我国医疗行业建设量和需求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图(图1-1)纵观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情况:医院数目在一直持续增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目虽然也在增长但速度较为缓慢,乡镇卫生院数目呈缓慢减少趋势。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2019年11月底增添了17474个,高达1031441个,其中医院数目增加1140个,总数达35112个。我国医疗卫生建设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改革的新政策,不断尝试和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了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生命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医疗改革中我国的许多医院也都经历了新建或改扩建的建设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建设更是出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新建医院的建设规模逐渐增大,床位数逐渐增加。
        1.2重视以患者为主的就医体验及疗愈环境的构建
        随着我国大量医院项目设计及建设的完成,与医疗建筑设计相关的学者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对医院建筑设计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通过对建成医院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和使用后评价标准的建立,建筑行业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关注度和理论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医疗建筑设计正逐渐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病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就医体验,强调舒适的公共空间、纯粹的商业空间、无风雨的接驳交通空间、方便的无障碍空间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
        1.3强调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准则进行功能组织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促使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问题和对医院环境品质的追求,而优良的环境品质离不开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功能组织与场地条件的高度匹配。医疗建筑惯有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功能属性和行政划分标准将医院分成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七个部门[1]。通常病人完整的就诊路线会在多个功能部门之间来回穿梭而不局限于某个部门,例如病人首次就诊需在门诊部经医生初诊后前往医技部进行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后返回门诊医生处复诊,病情较轻者可前往药房取药后离开,有住院需求的转入住院部继续接受治疗。传统的将各部门剥离开来的归类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医疗工艺流程的功能组织需求,对包括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在内的医院住院功能主体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对布局模式作出适应性调整,着重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效率的同时对医院环境做进一步的改善以良好的疗愈环境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任何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态都与建筑的功能组织关系有直接联系,这是建筑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基础要素。相较于其他公共建筑,影响医疗建筑总体布局形态的因素远不止这些,但功能作为基本的考量因素,是医院总体布局中最核心的线索。功能线索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准则对医院建筑总体布局、主要医疗功能单体和科室布局进行重新分析整合,立足于增强功能布局的医疗专业性和合理性,以患者为中心提高诊疗效率、改善医院整体环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中首次设置了医疗工艺章节,医疗工艺流程的探讨与策划基本贯穿于医院开发建设的四个阶段。

         1.4医疗技术与信息化程度的日新月异
        从18世纪欧洲革命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医学模式的发展引起了医院建筑布局形态的不断变化[2]。近十年间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促使医疗迈向智慧化发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在未来医院中广泛应用,势必将加速建筑布局形式的演变。
 

        1.5应急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及医疗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幸得万千白衣,执甲逆行,保得山河无恙。如今,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常态。经过此次疫情,从医院建设者到数万人民大众都认识到了感染、防控、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医院建筑设计中,各方对于疫情防控以及其他相关应急医疗设施的配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更新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及方式对于顺应后疫情时代医疗建筑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从专业角度来思考如何做好建筑设计,做好“平战结合”设计,在医院设计初期考虑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以更好的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在对抗疫情的战争中,由于患者人数激增,各个医院的住院部无力承载,许多医院在院内场地搭建临时用房救治病患。各个医院,如何预留出可以被快速改造的空间来应对日后的突发事件,这也是场地设计的重要一部分。
        2我国总体布局模式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医患双方的访谈及对使用现状的调研发现,我国的医院建筑布局形态从建国初期发展至今,相对于国外来讲仍然较为保守。医院的主要功能是对患者诊断和治疗,由此作者选取门诊、医技和住院医疗区三大功能模块[4],将其常用的平面组合形式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工”字形强调医技部门与门诊、住院之间直接联系的重要性,适合于床位数较少、规模较小的医院;“王”字形和串联式医院街强调门诊、医技、住院三者之间的联系紧密性和便捷性;并联式医院街强调门诊和医技、或医技和住院两两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和便捷性;庭院环绕式形态注重各功能部门对环境品质的需求;聚集式强调医技资源共享。
        3总体布局模式适应性设计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18年版)中第十三条指出:“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由场地、房屋建筑、建筑设备和医疗设备组成。场地包括建设用地、道路、绿地、室外活动场地和停车场等”。在实际项目中,建设用地地往往形态各异,场地周边的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加上各个医院需求不同,故而没有布局完全相同的医院。单体功能组合形态依据建筑规模、地形地貌进行调整,必然也受其条件限制[6]。
        以经典案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该地块总体呈梯形且限制条件较多。在场地内医疗区控制线和高度控制线的限制下,考虑地块的尺度选择了并联式医院街的布局模式。院区主入口设置在场地西侧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前来就诊的患者,地块中由北至南设置门诊、医技和住院部,住院楼的形态随着南侧的海景舒展开来,为住院病人提供了高品质的住院环境。正是由于并联式医院街模式根据场地条件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才得到了契合度、匹配度极高的总体布局方案,且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等使用者的高度好评。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适应性是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理解建筑创作,通过不断调整建筑自身构成要素以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系统行为。正如生物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进化,适应性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促成建筑的“进化”,从而使其能够顺利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事实上,适应性设计是一种对建筑及其环境整合的创作思路,它融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思维于一体,使得设计从对建筑本体的关注走向广义环境思维,以创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环境。
        结语
        随着新发、突发传染病日益增长、医疗机构“平战转换”的容错需求的增加、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补充要求和特殊机遇造就的新兴变革的诞生,对于医院总体布局及其适应性设计的研究愈发重要[7]。我国众多学者对医院总体布局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尤为宝贵,但这些远远赶不上医疗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使用者对空间和环境的要求的提高[8]。医院总体布局模式奠定了医院建筑整体设计的基调,充分利用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布局模式加以调整优化,是方案具有落地可操性的关键。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医院设计前对医疗科技的发展要有相对准确的把控,了解使用者对功能空间、布局和环境改善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场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借鉴已有的、成熟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式灵活的运用到新的设计中,切忌凭空想象。其中针对关键环节的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1)总体布局设计应以功能为主:建筑设计的第一要义在于服务于人,强调人性化必然要将建筑的功能组织达到最佳,以更高的效率、更便捷地服务于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形式美;(2)建议以基础布局模式为蓝本,在保持主要医疗功能之间流线组织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同种功能单体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整,降低医疗区功能组织的复杂性方便患者就医;(3)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适应性设计其中关键的一条是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总体布局规划阶段,务必考虑布局模式如何应对医院弹性扩张的需求;(4)尝试创新设计:建议打破常规做法,尝试不同布局模式在同一块场地上的适应性表达,在多种方案中根据场地条件寻求最优解;(5)建议将装配式技术引入医院建筑设计:建议对医疗功能区内的三大功能单体空间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重复性的、可标准化设计的功能单元引入装配式技术,应用于建设任务繁重的大型医院或突发事件中的短期医院设计中。
        打破传统定式,呈现更多个性表达逐渐成为中国医疗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方面。本文关注在医院总体布局经典模式的基础上,强调总体布局的适应性设计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资料来源
        表1: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表2、3、4:作者自绘;图1: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图2、3:来源于网络;图4:作者拍摄;图5: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学会总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6分册 体育•医疗•福利 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吴东日,单晓莹.论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院建筑形态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227.
        [3] 黄宜平.新时期的医疗建筑——论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4] 于露.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功能布局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5] 朱志刚.一次从整体出发的设计实践——罗江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筑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2009,29(02):57-58+61.
        [6] 杭元凤编著.医用建筑规划 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7] 张枫,匡纬.建筑适应性设计界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建筑,2019,37(05):8-10.
        [8] 韩擎. 综合医院建筑三级功能布局用后评价标准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作者简介:
        1赵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2郭昊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