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实施探索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赵益勇
[导读]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市  536009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概述,其次对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探讨了教学实施过程,实现课程育人、全员育人课程目标。最后探讨了教学效果以及特色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程思政
        引言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涉及建筑施工测量的基础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建筑施工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八个教学单元。本次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评价上由原来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方式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对接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程思政概述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通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技能课等所有课程中,使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政治思想觉悟、专业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传授无缝对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引领,能促使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让学生成为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另增设一门课或增开一项活动,而是“大思政”概念下高职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都要将育人放在首位,都要承担思政教师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课堂实际,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课程思政中,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核心,课堂教学中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测量教改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工程测量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依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和工程测量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行动体系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观为指导进行开发建设。课程内容有课程导学、水准仪、全站仪、建筑施工测量4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以任务为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知识结构螺旋式上升规则序化排列,有课程认识、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之粗平检校、水准仪使用之照准读数、单站高差测量、多站引点测量、等外水准路线测量、全站仪的认识使用之对中整平、全站仪的认识使用之照准和参数设置、测回法测角测距、坐标测量、坐标放样、角度距离放样、建筑施工测量准备、建筑施工场地平面控制测量、建筑施工场地高程控制测量、建筑物定位放线验线、建筑物抄平等任务项目。其中,基础任务模块着重扎实知识技能,项目化任务模块模拟现场实际,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等整体素养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教学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实施采用“练学思拓”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中“知识技能应用”(解决问题)及“成果交流评价”(提升成效)、课后“巩固提高”(拓展应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水准测量的相关学习资料,明确学习要求与提交的学习成果材料(如操作视频、实训数据、实训报告等),通过讨论区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促进思考。课中,教师集中点评课前共性或典型的问题。

利用课堂教学软件下达任务书,将任务进行分解,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完成分解后的任务;其中,简单知识点学生讲解,重难点教师总结,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仪器的使用方法。在仿真阶段,结合教学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实时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教师巡回指导,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期间,利用超星学习通发布课堂活动、课堂测试等,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实操环节,通过分组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现场连线企业工程师,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企业工程师点评等激发思考、优化学习成果。课后,学生通过课程平台完成课后任务,观看课上录制的操作视频,教师课后查看各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每天夜间开启定时直播活动,学生可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在线解答。整个课程学习阶段,会不定时邀请已毕业的学长、企业的专家进入直播间,为大家答疑解惑。
        4教学效果
        仿真实训中,从练习模式到考核模式,激励了学生上进的心态,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积极完成梁模板工程的实训考核,完成时间最快50秒一个模块,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要点。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学生在学习完模板工程的理论的知识后,上手仿真实训比较顺利,较以往传统教学,学生更感兴趣,学习通常态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课程思路。
        5特色与创新
        (1)实践教学设备与企业测量仪器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光学仪器讲解原理,只有明原理,才能善操作。同时训练学生熟悉电子水准仪的操作,以便更好的和将来的就业岗位接轨。(2)教学目标同企业施工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经过调查研究,用人单位认为要加强学生的多方面培养,对水准测量知识技能的要求为熟练掌握,具体培养的重要程度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实际操作、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发展潜力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重技能,强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以实现和企业施工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3)在教学组织方面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内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继续延伸、巩固、强化、升华。(4)在学生能力方面将职业素质养成和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行为准则等职业素养要素,并构建了技能培养、素养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在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践为主阵地,课堂上有理论支撑,课下延伸到实训、实践等环节,把职业素养的养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施思政教育采取显性教育正面灌输和隐性教育无形渗透相结合的方法,尤其要向学生正面灌输思政教育点,重视显性教育。只有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灌输、强化,才能使学生在任务项目实训中逐步内化迁移。
        参考文献:
        [1]刘成才.就业指导下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建材,2019,21(5):359-360.
        [2]吴迪.《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建议的若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23):241-242.
        [3]张丽萍.以技能大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18,36(8):168,215.
        [4]张晓清.高职课程思政探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0(27):234+248.
        [5]王江丽.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体验式“双创”教育模式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7):245-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