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袁海明
[导读] 摘要:社会建设中,土地整治工程开展为重要工作,主要整治土地包括不合理立体土地、未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原因损毁等土地等,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使用规划确定土地的目标、用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广西弘林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社会建设中,土地整治工程开展为重要工作,主要整治土地包括不合理立体土地、未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原因损毁等土地等,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使用规划确定土地的目标、用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具体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包含了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其中现场施工技术应用为重要环节,要把控好相关技术应用,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作业,以保证实际整治成效。文章从土地整治施工质量现状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地整治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相关技术发展趋势,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要点;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的使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下,人们对城镇中土地问题愈加关注。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需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合理运用相关工程技术来协调人地关系,利用工程措施综合开发未利用地,以利用土地可通过工程技术提高使用价值。当前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研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满足土地整治事业发展需求。
        1.土地整治现实意义与施工质量现状
        1.1现实意义
        首先,在土地整治工程大力开展下,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加大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中,粮食问题始终都是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下,利于改进水利设施缺乏、耕地质量低等问题现状,使得农业抗灾能力大大提升,保证我国粮食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其次,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补充耕地,在各项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对土地造成破坏,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2施工质量现状
        我国新建土地整治工程中,有一部分工程并不合格,其中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不善、设计不合理、施工偷工减料等问题。土地整治工程多在山边、水库边、河湖边,因此其实际施工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面临渗透危害、砂土液化等难题,容易出现严重的基坑涌砂和边坡失稳等地质问题。同时一些土地整治工程施工队伍素质较差,存在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施工行为,其施工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不足,对工程实际施工质量往往缺乏有效控制[1]。
        2.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2.1非农用地转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暂时难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比如戈壁、沙漠和高寒山地等以及农业用地以外的土地,比如农村聚落、工矿区、名胜古迹等占用土地,在我国国土面积中约有22.9%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就是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用地,比如林地、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用地等。在非农用地转农用地整治中,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其产出能力,实现集约化用地,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具体依据土地适宜性和土地利用总规划采取整治措施,重新配置土地资源,整合各项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率。
        主要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就是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即在土地整治中整治低效利用、未利用和损毁土地,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整治工作,需要实施的工作有土地平整、改良土壤和建设配套设施等。整治工程开展中,要关注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比如观光农业等[2]。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付出一定投资,以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和建筑空间,并非以取得生物产量为主要目的。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政府或授权委托企业统一对一定范围现状土地征地、清表、整治和平整,以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等,满足建设用地标准。
        具体在其整治过程中,需采用相关工程手段、生物手段和技术手段实施,比如填海造地工程等,就是转变原先海域为陆地成为建设用地,需要开展围堰、填砂等工程。其中沼泽地区由于承载不足,在开发为建设用地过程中,需注意提高其地基承载力、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对此需采取能够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的施工技术措施。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由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对土地造成污染损毁的,导致土地原先使用价值、建设功能丧失。在改良改造施工中,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技术措施,将污染物去除、损毁土地恢复,从而达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标准。
        首先是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需要采用一定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地改造恢复到原先水平,按照地点可以分为两种,即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前者就是改良改造未挖掘土壤,后者则是处理挖掘后的土壤。
        按照操作原理可以分为:一、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即通过调节控制物理过程,使得土壤物理性状得以变化,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技术,实现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者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低毒物,常见有换土技术、玻璃化技术和电动化学技术等。
        二、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即在需要改良改造的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与其中污染物产生氧化、酸碱、聚合等化学反应,即可从土壤中将污染物分离、转化、降解成低毒性物质。常见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施入改良剂方式、化学淋洗技术和溶剂浸提技术等。
        三、生物改良改造技术,该技术依靠一些生物活动,或者具备特性功能的微生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清除,使其转化为低毒、无毒物质。利用根系分泌物和超富集植物等吸附、固定污染物,实现土壤改良改造,主要就是植物和微生物改良改造,一些情况下也会使用动物改造。
        再次是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其改良改造,使其恢复为可使用的土地,主要内容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群落建设。生态建设方面需重塑地貌环境,并对土壤改良培肥,造地是其核心内容,创造好的生态环境以培育生物群落。群落建设方面需要重建植被,并引入动物和土壤微生物,植被是核心。重塑凹型地貌过程中,可以选择客土回填的方式。凸型土地则需平整处理土地,建造梯田等完成改良。当前在损毁土地中,矿山开采造成的损毁程度是相当严重的,需经过地貌重塑来恢复,采取剥离、采矿和复垦的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开采与复垦的良性循环[3]。
        3.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3.1相关整治工程技术发展
        在未来土地整治工程中,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将成为主要目的,实现整治数量、质量与生态管护并重的整治模式。土地整治技术实现综合化、集成化发展,并全面深入信息化应用,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生态变迁等,可以针对性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方面,研发新的适应性更强的技术,采取专门的精细化土地整治技术,通过激光技术来指导平整作业,并研发新材料和新产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其保水保肥能力。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方面,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重构修复技术、生态重建集成技术等是其主要发展趋势。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中,大力研发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多种修复方式耦合联用来整治污染土地。
        3.2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1)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拉开分类处理、重新加工形成新材料,比如废弃铁丝、钢筋等可以回收处理为新型建材,施工污泥可以制备成混凝土骨料。(2)工程废渣处理技术。工程废渣可以用于施工填方和路基边坡建设等方面,土地整治工程施工中田间道路施工和田间灌溉设施施工等,不同工程对使用的土石方要求不同。在上述工程密集分布的情况下,可以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各工程主体,减少产生废渣。比如在路基边坡施工中应用土石方弃渣等。(3)混凝土处理技术,拆解混凝土材料并破碎处理,将其中杂物去除后分级处理。按照相应比例制作为骨料,其中掺加适量水泥砂浆,完成混凝土循环处理,可以在铺路施工等工程中应用。
        结束语:
        在开展土地整治工程中,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按照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科学规划编制土地整治方案,积极引入新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保证土地整治工程施工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全过程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3):35-42.
        [2]韩鹏.农田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674-674.
        [3]李宗武.绿色施工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0):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