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穆勇
[导读]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迁不仅带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还让一些语言也随之发生流变。
        穆勇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一中学  354300
        摘要: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迁不仅带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还让一些语言也随之发生流变。这表现在词汇的含义、应用范围等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词汇也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古今异义词”。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难点部分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词的学习。过不了古今异义词这关,学生就很难掌握文言文的意思,后续的学习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高中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帮助他们取得能够顺利开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辨析
        引言: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同义词语或者短语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学生们对于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和应用语境印象深刻,因此,当在文言文中遇到这些词汇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并且这些“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是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心情等,曲解了一个字词的含义,都可能导致错误解读文言文,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古今异义词”辨析方法的教学。
一、高中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部分,考虑到“古今异义词”贯穿于文言文的各个角落,因此,想要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情感,就要学会辨析“古今异义词”,掌握这些词汇古今含义。可以说“古今异义词”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钥匙”,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篇文章是由字、词、句构建而成的,这些词汇、语句之间相互联系,对任何一个字词有了误解都可能无法继续进行阅读,而“古今异义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其实并不少见,想要跳过这些“古今异义词”去理解文章的意思是难以实现的。此外,由于这些“古今异义词”的数量庞大,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记忆,将所有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今义都背诵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记忆任务,大大的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积极探究出有效的“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将辨析方法教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自主分辨哪些是“古今异义词”,自行完成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只有让学生们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才能保证他们在任何一篇文章、一种语境下都能够把握词意,将文章理解透彻。
二、高中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辨析方法
(一)结合上下文辨析古今异义词
        一篇文章中的词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是由于这些词句的相互作用,才构建出一篇逻辑清晰、情感饱满的文言文作品。因此,当我们想要判断一个词汇的含义,首先就不能将这一词汇单独“拎”出来辨析,要将其置于句子中分析,如果还是不能够正确解读,就要将其置于语境之中,也就是语文学习中经常提及的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由于“古今异义词”的存在,使得学生想要正确理解文言文更加困难。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翻译文言文中的词句,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的习惯,尤其是遇到按照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理解不通的词语,要着重根据这一词语的前后语境来进一步判断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学习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时,会遇到很多古今异义词。

文中一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绝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指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按照这个词意进行翻译,显然不正确。这句话是在交代桃花源中人搬到此地的原因,既然是为了躲避秦时乱世,又怎么会将妻子、同乡带到没有出路的境地呢?后面又说了没有再出去过,这里的“绝境”必然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与外界隔绝之地更符合上下文语境。此外,“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这句中,“开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形容人的性格,有乐观之意,但是将这一含义置于这句话中显然不合适,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一词译为“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才是正解。
(二)通过语音辨析古今异义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每一个汉字都有“音、形、义”三部分构成,可以说音和形是汉字的外在形式,义就是汉字的内涵。词语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因此也具有与汉字相同的结构特征。通过外在形式可以对字词进行简单的判断,字形不同或是发音不同,通常来说内涵也不相同。而“古今异义词”的字形必然是相同的,那么这个时候去关注发音,即通过正确断句来辨析词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在整理荀子的《劝学》一文时,读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时,不难发现“以至”一词的翻译不能按照现代汉语进行,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当作连词使用,一般都译为“一直到”,是一种在范围、时间等方面上的发展与延伸。而将这一解释置于此句之中会语句不通,因此,便可知“以至”在此处是“古今异义词”。此处的“无”和“以”其实构成了文言文中的固定搭配,搭配在一起的“无以”译为“没有用来……办法”,而“至”则单独翻译成“到”即可。这样解释下来之后,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断句应该给予调整,应该是“无以/至/千里”。
(三)根据音节辨析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通常都是以双音节词为主,但是通过初中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我们不难发现在文言文中词汇一般是以单音节为主,也就是说一个音节就可以表示出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词意。例如,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一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丈夫的配偶”,但是在文言文中应为“妻”和“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也就是说这“妻”、“子”分别表示了不同的含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鸿门宴》中一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在现代汉语中为“鱼的肉”,而在文言文中译为“鱼和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一句“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指旁系亲属,而在文言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兄弟骨肉,第二层意思是指母亲、妻子家中的人。
结束语:综上所述,“古今异义词”是高中文言文的重难点知识。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存在成为学生们准确翻译和解读文章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辨析“古今异义词”的方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准确地翻译和理解词义,并不断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 古今异义词[J].初中生辅导,2008(9).
[2]周晓华.掌握汉语演变规律学好古今异义词[J].文理导航旬刊,2010(10).
[3]田泽刚.文言文单音节古今异义词辨析[J],语文教学之友,200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