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角函数的教材分析转变教学思想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姚佳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与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姚佳
        重庆市铜梁二中  40256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与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对高中三角函数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探索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转变课堂教学思想。
        关键词:三角函数;转变;教学思想        
        早在1977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邓小平就敏锐地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问题,他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通过数学届人士不懈的努力,经过四十多年的坎坷之路,在当今的互联网多媒体时代,基础教育不断在变革与创新,教材现代化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新旧教材看似改动不大,但是真正从中具体切实地分析,却可以看出课改的真正意义。如今,三角函数这一部分的知识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年的数学高考题中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最值问题都基本成为了必考内容,可见三角函数的重要性)。高中数学课程中三角函数部分,由于公式繁多,灵活多变,很多学生都反映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难,但要能把这么多公式灵活运用就有点难度了。为此我们且从高中教材的三角函数这一章来具体分析。
        一、强调三角函数的函数 “味道”
        (一)重点研究三种最基本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二)从定义、图象、性质等角度研究三角函数,不再把三角变换穿插其中,使函数的“味道”更浓;
        (三)教材增设了数学建模活动,增强了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强调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几何直观,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内容为加强几何直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几何直观对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向量等概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角函数一章,特别强调了单位圆的直观作用,用单位圆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用单位圆推导诱导公式,用单位圆讨论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 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时又用到了单位圆。
        三、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的积极性,教材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思考与讨论”、“探索与研究”栏目,这样做,既能为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创造条件,又能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得到具体落实,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比分析,转变思想
        我们先来看看从书的目录中对比在知识点上的变化:

        下面,我们再经过对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得出新旧教材的大体对比如下:
        (一)删减:1、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2、已知三角函数求角;3、反三角函数符号。
        (二)削弱:1、任意角概念、弧度制概念;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
        (三)加强:1、三角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借助单位圆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通过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2、通过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在三角恒等变换的教学中,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是一个难点。为此,提出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由此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中应当把握这种要求,不要因为用其他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较好的思维教育价值而作过多扩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作为课外学习素材)。另外,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以此作为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训练,不要进行复杂的、技巧性强的三角恒等变换训练。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切实树立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核心素养定位于课堂之中,注重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把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积极探索人文化教育,特别关注生命与健康,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把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运用好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积极探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讨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能使得课堂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覃春妹.对比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新旧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中学)》,2014(4):136-137
[2]崔飞.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总结与研究.《考试(教研版)》,2012(12):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