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模式探究——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刘亚茹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产生的与城市社区相对应新的聚居形式。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产生的与城市社区相对应新的聚居形式。本文基于农业及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区域发展专题,以甘肃省古浪县的新型社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国内相关研究经验,分析农村新型社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的项目案例,分析该地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对策
        1引言
        从2006年的新农村试点工程到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各个地方都在积极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各地试点探索出了村落自组织、村社合一、企业带动、移民搬迁、联村建社等多元建筑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幅员辽阔,虽然我国南方地区的某些农村建设模式比较成功,但是对于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经济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可以借鉴的地方有限,因此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分析,能对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提供建议和参考。
        2国内相关研究经验
        对于我国社区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对于新型农村社区模式研究主要为以下三个模式。
        一是项继权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包括五种模式:“一村一社区”模式;“一村多社区”模式,“多村一社区”模式;“集中建社区”模式,“社区设小区”模式。
        二是居德里总结苏州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六种模式。融入城镇型社区模式;拆迁安居型社区模式;规模经营型社区模式;投资开发型社区模式;休闲景观型社区模式;股份合作型社区模式。
        三是甘信奎通过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考察,概括了以下三种模式:以城郊乡镇政府直改街道办事处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江浙地区“就地城镇化”下的农村社区建设。三是江西、湖北地区“村民自治体”下的社区建设。
        在对其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者大都以我国沿海南方城市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提出的新型社区的建设模式都是发达地区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农村,如何对经济实力比较落后和西北地区小城市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较大的考验。
        3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特殊性
        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在本质都是为了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的环境,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不同环境所塑造出来的两种居住的形式。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作为与城市社区对接和并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民实现向市民转身的重要场域。除了解决传统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更多的需要因地制宜,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的增收,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居住模式的改变。
        4项目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古浪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南依祁连山东延支脉,北靠腾格里沙漠。其地形地貌呈现南部为祁连山亚高山、中低山丘陵沟壑地带,中部为倾斜的冲、洪积平原,北部为荒漠区。古浪县域面积约5103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38.87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27.41万人,占总人口的70.52%。因此古浪县为比较典型的以乡村为主要的聚居形式的西北欠发达城市。
        古浪县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古浪县现在的人口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农村的村庄的闲置率较高,出现了部分的空心化现象。二是社区建设和产业统筹不够,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不便,产生人口城镇化高于产业城镇化。三是以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主的产业模式对于新型社区的建设吸引力不足。
        5规划策略
        5.1县域内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导引
        北部沙漠区主要以承接南部山区的移民点,依据人口规模的大小确定沙漠区边缘的土地的开垦面积。以“多村一社区”和“一村一社区”两种模式。
        平原地区主要采取“集镇型”和“一村一社区型”的建设模式。“集镇型”的社区主要由“城中村”及乡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村落整合而成。“一村一社区型” 的社区主要是将原来的村庄集合为社区、原来的村委会变为居委会,社区居民全部为原来的村民。
        南部丘陵山区地带地理环境较为特殊。这些南部山区的村庄将集中搬迁到黄花滩移民点,形成集中的新型农村社区。
        5.2城镇开发边界内新型社区引导
        5.2.1新型社区位置的选择
        对于此次的新型农村社区采用GIS分析方法,在系统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综合评价,以村庄为单位,综合分析规模、交通、经济、生态、区位和设施等6类影响因子,综合平衡后,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体系,得出各参与评价村庄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各个村庄的不同得分提出相对应的规划措施。
        表1 影响因子权重表
       
        根据各个村庄的综合得分确定保留的村庄,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原点划定2-3km的农业耕作半径,然后校对是否有耕作半径以外的现在村庄,如果有农村居民点,则以新农村的模式存在。
        5.2.2新型社区的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确定以城镇化转化率法和劳动力转移法为两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城镇化转化率法公式:M=p(1-Xβ)
        M ----规划期末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
        P----整合村庄的人口总数,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整合的行政村或村庄的人口总数;
        X----期末城镇化转化率;
        β----转化率折减系数。
        2.劳动力转移法
        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ha/人)=耕地总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随着农业产业的机械化生产,人均耕作面积的进而增加,进而会产生大量的第一产业的人口剩余。古浪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人口的大部分农民土地已经纳入到了城市建设用地。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为1000-3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5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5.3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古浪县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分为五种类型。
        城镇聚集模式。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运用县域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确定土地挂牌出让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项目带动模式。通过引进相关的工业企业,整合相关配套项目,对项目区内村组实施整村或部分搬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移民安置模式。对地处偏远山区、公共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运用扶贫开发政策,实施全村整体搬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村落保护模式。结合古浪当地的文化产业保护和发展,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文化产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
        土地整合模式。实施土地整合,对县域内空心村城村庄等实施空心村治理,建设新型社区,腾出宝贵空间,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6结语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的环境,还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农民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来推动农村新型社区,从而达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化。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推手,但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
        参考文献:
        [1]徐匡迪.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曾现银.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
        [3]胡宗山:《农村社区建设:内涵、任务与方法》,民政部基层政权和建设司内部刊物,2007 年 7 月
        [4]高景然:《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讲义,2008 年版
        [5]刘健.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与规划对策研宄[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0
        [6]李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7]李娜.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权益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8]蔡硕聪.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