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将日益突出,并使自然资源管理从被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向主动参与宏观经济决策、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转变。但从其功能来看,发挥其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就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的扶贫功能,切实提高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发挥自然资源公益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主动调控自然资源供给、引导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决策;管理
一、发挥自然资源的扶贫功能,切实提高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途径主要由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共同组成,而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则成为农民特别是落后地区贫困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的限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加缓慢,不能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贫困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为此,发挥自然资源扶贫功能、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快土地产权改革步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新的渠道。要加快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土地产权改革的步伐,并建立和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盘活农村土地,使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切实改善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新的渠道。
二是要以自然资源制度改革带动自然资源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优化。自然资源空间优化和合理布局是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提高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不足是形成区域贫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可有效地加快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高区域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和落实自然资源收益向资源地和贫困人口倾斜的政策,通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项目的带动,也可使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落后地区贫困的发生率,为其脱贫致富和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发挥自然资源公益性功能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自然资源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已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个方面或层次。自然资源的公益性是与自然资源的商业性相对应的。自然资源的商业性主要通过开放市场、利用市场的方式或办法来实现,而自然资源的公益性主要通过政府的作用来体现或实现。它能主动地调控自然资源的供给。自然资源的公益性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教育、科研、勘探、调查、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等等方面。实践证明,它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很明显。
发挥自然资源公益性功能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合理布局自然资源公益性项目。要将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等公益性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通过在经济社会落后地区布局一批自然资源公益性项目,加大对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以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该地区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公益性项目已全面铺开,因此,要通过自然资源公益性项目在落后地区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通过道路、桥梁、农村水利等等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增加,重点解决所在区域的民生问题,着力改善落后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区域发展能力,以发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要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共享机制。
要将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本管理作为实施惠民利民的自然资源开发共享战略的重要支撑,并通过自然资源扶贫功能的发挥和自然资源公益性事业的广泛开展,调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分配机制,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向人民和地区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红利。
三、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自然资源动态管理机制。要加强本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本账户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反映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本动态变化和监督、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二是要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产权改革工作。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部署,通过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交易市场和制度;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的投入,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着力调整利益分配关系,使人民群众能从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中获得更多收入,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来源,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获得感,并推动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
三是要大力开展惠民工程建设。要切实做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用地供应工作,提高公共用地规模,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切实提高相关居民的居住水平、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是要形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利益共享机制。要积极推进资源富集区建设,着力处理好居民关心的问题,正视居民的诉求,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积极调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利益分配机制,重点照顾资源区及居民的利益,形成水源区和自然资源区群众共享自然资源开发利益新机制。
四、主动调控自然资源供给,引导区域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其供给状况如何对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主动调控自然资源供给以引导区域产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自然资源供给的调控。要突出自然资源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的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自然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自然资源宏观调控功能,着力调控自然资源供给数量、品种、结构、节奏和区域布局,引导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基本满足本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要在充分整合和挖掘本地区水资源、生态地质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资源供给数量、种类和区域的调控,倒逼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区域大力发展和培育大旅游、
大生态、大健康等支柱性产业提供物质支撑,并使其成为支撑本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为本地区经济社会较高速度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引导产业的发展。依据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通过协调资源开发区与资源保护区、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经济活跃区和贫困地区的关系,合理规划和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促进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利用,通过主动调节国土资源供给,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空间有序开发和合理保护目标,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四是要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要开展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和布局,合理调整城乡土地用途和结构,切实保障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生态、健康等支柱性产业对土地的需要,并分类指导和管理,形成结构合理、分布有序、环境友好、利用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