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 张卫国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   作者:张卫国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历经千年磨砺而愈加璀璨,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始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战场,本篇文章也着重分析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地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且寻找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的语文教师提供借鉴,更好地展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张卫国 贵州省晴隆县莲城街道中心学校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历经千年磨砺而愈加璀璨,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始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战场,本篇文章也着重分析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地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且寻找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的语文教师提供借鉴,更好地展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7-200-01 课程思政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了现阶段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知识理论层次的传输和背诵,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认知,因此各门学科都从自身衍生出对应的价值理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新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出全面而真实的人,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是思想引导和价值教育的主要战场,而在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观念传输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教育有极大的毗益,为此在语文教学当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相关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当中有效地展开传统文化教学,首先就需要认清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展开的意义所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授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大量对于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忠君爱国,孝悌文化更是有无数的例子和故事去生动展现,极大的帮助了学生们的思考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展现对学生价值观良好的古文,像是《出师表》中的表达的知遇之恩和爱国情感,《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的理想社会景象等等,可以说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也会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观念,引导良好的个人行为,对爱国思想的深刻见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审美观点,民族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中部分道德观念的缺少和展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形成,以及审丑观的建立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学校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接触的不良思想加以矫正,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优良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去主动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摒弃那些社会不良现状,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性格,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审美观的提升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靠着先辈们一代代的努力创造,还要靠后辈们不断的学习和整理,虽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经典古籍会残损甚至消失,但能够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篇章,对于这些精华的学习和传承,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肩负重担,去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更好的价值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做到对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走的更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授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鼓励大声诵读,提高学习精神 对于古文的学习和背诵一直是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一大难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确收录着大量富有感情和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包含着大量令人感受到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的诗文,读起来可以说是朗朗上口,所以要鼓励学生去读,去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和意境,让学生代入作者,去感受文章的年代感,代入自己的感情,对于诗文中押韵的点进行详细的引导和介绍,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诗文中优美的地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精神,例如《观沧海》,可以先介绍曹操征讨乌桓的背景,在引出曹操的性格和志向,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来龙去脉,抱着更有感情的心态去朗读,去背诵,去感受诗人宏伟的抱负,广阔的胸襟以及豪迈自信的感情,再从中了解历史,了解背景,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自身道德修养。 (二)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文化觉醒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想要保证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高的愿景,同时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更高,教师就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形式,以实现高效的知识传输。 现阶段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平民化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内容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向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慕课教学、游戏教学等等,让教学开展的更加精华,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诗词,在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传统音乐、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以及传统节日等等,每一个传统都并非空穴来风,有些对应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通过网络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对于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事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多元化传授传统文化。 要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向学生渗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一种富含文化气息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个有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们对于故事背景和大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吸引学生深入文章中去,例如对于《隆中对》的学习,可以从相关影视剧中进行导入,以直观的方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再从时代背景入手,去引出刘备谦虚谨慎,求贤若渴的品德以及诸葛亮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思想,以此加深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文章中的精髓和表达的精神,让学生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去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在文章中吸取更好的处世哲学以及思想价值观念,达到在学习中改变自己,树立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 在例如传统节日的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历史故事,比如屈原跳江、年兽、牛郎织女等等,通过这些趣味性和故事性相对较强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重的兴趣。再比如教师在讲述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动漫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通过动态趣味教学展开让学生的兴趣相对较强,同时也在愉快的氛围下提高了学生的认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瑰宝,在保护和传承中,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重视。学生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力量,应该去担负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良好价值观的重担,去利用拓展知识,设定情境,感受美好和魅力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心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好,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景,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知识接受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以教材为主线,透过教材延伸出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的挖掘教材的闪光点,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高,实现对于学生的价值引导。 参考文献: [1]吕劲莲.浅析加大小学语文国学知识比重的长远意义[J].课外语文,2021(06):29-30. [2]周吉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向[J].课外语文,2021(06):89-90. [3]邓向红.浅谈古代文学名著篇章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课外语文,2021(06):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