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倩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404000
[摘 要]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与核心素养评价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以来出现,并在最近五年间成为热议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尚处在上升阶段;我国现有研究多以研究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为主;对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关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基础、应用原理、心理学基础等的理论研究相对缺失;对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评价 回顾 反思
一、核心概念
(一)核心素养
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1]所以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教育留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二)生物学核心素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以下部分:
1.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生命无贵贱之分。
2.理性思维
信赖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议题
3.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命科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4.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三)多元评价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2]“课标”在给出的评价建议中提到,我们应在注重多元评价的同时,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笔测试,并且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所以多元评价既要求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元,也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只有多元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二、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
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FEU)使用核心素养对课程进行设计,列出了经验和素养(包含技能、知识和态度)的100多个关键能力。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是人们高效工作与适应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通过学科整合,研制了核心素养的总体参照框架,归纳出“能互动使用工具”、“能在陌生社交群体中互动”、“能自律地行动”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
从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思想基础的,其诠释了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核心素养的呈现方式侧重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
1.核心素养的研究处于上升阶段
以核心素养作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与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png)
从图1可以看出,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从2009年开始出现,从2015到2016年代的文献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我国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处于上升阶段。
2.与核心素养研究相关的主题
国内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及内容构成”、“核心素养的呈现方式”、“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以及“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等主题。
3.核心素养如何评价
刘新阳和裴新宁认为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造成其评价比较困难,并介绍了欧盟国家中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和量规,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的新思路;此外还提到欧盟成员的一些国家正在进行对于语言、数学等传统素养,从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学习结果的尝试。[3]孙河川,向琴群,金蕊介绍了英国普通中小学以学生乐学程度、学生安全感程度、学生行为表现程度、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程度、学生对学校和社区贡献程度、学生出勤情况、学生是否掌握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和学会保障经济无忧技能,以及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交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程度等八个维度和其测评点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核心素养。[4]彭小念认为对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持续、全面发展的要素,对其进行过程性、发展性评价。[5]由上可以看出,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还有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方式,需要评价者使用多元化相对公平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
(三)结语
第一,核心素养是最近五到六年以来出现,并在最近两年间成为热议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尚处在上升阶段。
第二,我国现有研究多将核心素养分科化,即多以研究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为主。
第三,对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关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基础、应用原理、心理学基础等的理论研究相对缺失。
第四,对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核心素养评价的意义、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制定、核心素养评价工具的开发、核心素养评价如何实施、核心素养评价的公平性有效性和适切性等研究还未出现,预计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在未来的研究将成为热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再谈“核心素养”的界定[J].新教师,2020(01):1.
[2]杨博. 新旧两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75-85.
[4]孙河川,向琴群,金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核心素养:以英国督导测评点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04):68-74.
[5]彭小念.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10-12.
作者:熊倩
作者简介:熊倩(1992-),女,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数学学科教学教育硕士,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详细通讯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135号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中部
邮政编码:404000
联系电话:熊倩 1573634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