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冰 敏 蓝 秋 宇 李 静
南宁师范大学 邮编 :530299
摘要:高等教育招生的制度与形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速,在实际落实与开展中存在有诸多涉及招生公平的问题。对于受到经济、政策以及制度的影响,招生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隐患性问题。因此,要从制度、监督以及教育方式改革等多角度予以出发,不断解决招生公平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对于未来人才的良好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招生;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
对于教育公平所形成的意义,即为保障社会当中的个体能够获得在教育资源上的相对选择的自由性,也就意味着对于教育资源获取的社会意义有着更加合理性的分配。从此角度来看,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分配当中的相对合理性,需要从高等教育的招生领域进行公平目的与效果的实现。首先,是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性。所谓入学机会的平等,是指在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国家教育部门有义务为适龄青少年提供平等性的竞争平台与政策机会;其次,是大学生入学过程的公平性。所谓入学过程的公平是指国家与社会应当在高等教育开展与落实的过程中相对照顾弱势群体,并给予相关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予以及时纠正和调整;最后,是大学生最终受教育结果的合理性。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无法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绝对公平,但可以在政策、法律面前秉承相对公平地分配,并不会超出社会成员予以认同和接受的最大合理限度。
(二)高等教育招生公平的现实化意义
首先,对于受教育的权利来讲,是作为《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内容之一,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公平更是核心化内容的表现之一。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公平权利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强化对于基本人权的充分尊重与保障,并积极促进我国人权的在教育事业当中的落实与发展。其次,现如今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福祉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其实所处社会当中劣势的主体有机会改变命运与前途的重要机遇,对于社会各个阶层所形成的流转、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以及保持社会良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最后,强调个人对于高等教育招生所形成的规则化制度,应当充分予以尊重,这也是有效实现社会和谐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衡定影响高等教育招生公平问题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进程来看,影响到高等教育招生公平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有经济、社会、制度三个方面。
其中,对于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一定社会时期之内保持相对固定化的特征。因为从社会整体范围的角度来看,不同群体之间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分配的结果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内都是较为固定化。
三、对于高等教育招生公平问题制度的反思与改革建议的措施
(一)完善招考自主命题制度
对于自主命题来讲,已经成为各省高招考试的主要形式,依据各省实际情况组织高考命题与阅卷的相关过程。改革此项制度的目的在于招生考试有中央下放权限于地方,初衷在于降低全国“一张卷”可能产生的泄密、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不均衡化等不利影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基于此种情况,要予以积极利用自主命题制度来解决招生公平问题,要考虑到一下集中措施:其一,形成于各省市人口比例相挂钩的招生计划分配标准,保障各地区之间的考生在“起点基础”方面不丧失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其二,对于命题人员的选拔应当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规范明确规定的方式与程序进行严格筛选与控制,防止出现地区精英化而造成教育资源垄断对自主命题的影响;其三,对于自主命题的内容要成立专门化的监督机构予以有效把控,形成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各地区、各学校专家组成的监督主题形式,确保命题的合理性与民主性,杜绝暗箱操作。
(二)完善高考加分制度
作为特殊人群对待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考加分一直是话题不断的一项招生举措错。其既是一种激励制度措施,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所形成的政策倾斜与照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的机会。从加分完善得角度来讲,应当注重一下两点:其一,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分的标准上要予以统一制定,尤其对于加分形式、内容以及范围要予以细化,杜绝加分的随意性;其二,提升加分资格认定主体的要求,将加分资格审定与认定的权力主体级别提高,强化对于加分过程以及加分幅度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增加定向培养与免费师范生制度
两项制度的运行是为了将高等教育更好的形成产业化,强调要以市场作为导向机制予以解决招生公平问题的出现,在有效减轻考生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优秀学子予以报考,强化对于社会公众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帮助,解决好招生过程中因为经济问题而出现显失公平的案例。
四、结语
面对制度改革过程对于高等教育招生公平所造成的影响,应当从制度、方式方法以及政策措施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平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化性质,促进未来社会发展中对于人才的合理化、科学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千帆.大学招生考试“多元化”的宪法底线[J].法商研究,2009(05)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詹先明.基于教育服务于消费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