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平
南阳市第七中学校 473000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步伐中,增强中学生的文明礼仪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此之中,教师担当者“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借助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打下扎实基础。运用耕读文化,既能够帮助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光荣传统,又能够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对中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延伸。本文围绕运用耕读文化培养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举措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耕读文化;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
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学生思想文明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引导,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立足自身实际,将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继而塑造更具教育性的教学结构。而凭借着“耕读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培育,使学生能够突破德育教学的瓶颈,具备更加实践的价值含义。
一、耕读文化中的价值含义
古语有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往今来,耕读文化已经浸润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它寄托着长辈的谆谆教诲,孕育着殷切的发展希望。在《说文解字》中,对于“耕”有着深刻的解释,它值得是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一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及思想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了对耕读关系的解读,众多文人雅士崇尚耕读生活,并从“耕”之中体悟“道”与“德”。北宋时期,宋仁宗广开读书应试,铺设学校,是的耕读相兼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发展至现代,很多家庭也开始将“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勉励后世子孙勤劳自勉、读书上进。
二、耕读文化培养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困境
(1)思想意识混杂
在虚拟网络的冲击下,中学生在文明礼仪的养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境。首先,西方不良思想和开放网络视域的冲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极大冲击。其次,中学生身处校园的象牙塔之文化中,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很容易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果他们没有收到圣贤的良好教育,很容易作出各种错事来。
(2)缺乏礼仪塑造
尽管素质教育推动我国教学加速转型升级,然而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和培育中,孝敬父母、礼貌谦和等传统美德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一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少年的栽培上,对学生整体素质、个人涵养的培育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存在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导致德育教学工作陷入僵局。
(3)耕读培养缺乏
耕读文化在中学生教育中融入的范围虽然广泛,但是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耕读文化的融入,缺乏实践性探究。导致学生德育教学的成效不足,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缔造缺乏推动力。
三、运用耕读文化培养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具体策略
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我校尝试借助“耕读文化”的发展优势,从多个层面探寻德育渗透的具体路径,进一步强化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塑造和培育。
(1)遵循成长规律,强化行为引导
耕读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备着显著的地方特点,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学习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耕读文化之中凝聚的儒家思想,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合作。
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学生塑造“修德明理”的教育氛围。通过强化“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指导思想,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在生存能力的培养上,具备更加优异的表现,加速树立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同时,针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向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生活习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学。
(2)培育成长目标,加强研究创新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耕读传家的观念融入进去,运用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生活方式,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想纳入到其中,着力探索一种适合中学生的和讯素质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培养路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性化、多元化的校园环境。
除了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将更多切实有效的人文素养融入日常生活。还要在成长目标的培育上,构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的内容框架,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积极的调查。充分挖掘有助于培育中学生文明行为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通过编写适用于学生的耕读文化礼仪手册,加强对学生礼仪教育的功能研究。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上,加强促进和培养,创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充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融入校园德育教学特色,确保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加扎实。
(3)扶持成长举措,夯实教学资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以学生认知为出发点,“知”是基础,“行”是检验,习惯是知与行的统一。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当前实际,加强对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养成塑造。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经费和物资保障,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演示系统等,确保教学资源的推动能够具备时效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明礼仪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对学生文明礼貌、遵守纪律、仪表卫生等方面做好细致检查、量化评比工作。积极利用本土实践特色,以本校乡土文化资源为例,我校紧邻武侯祠文化园,南阳又是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故里,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学资源,达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度塑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物质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学生带来了剧烈的思想冲击。部分学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他们沉迷网络、出现厌学情绪、文明借鉴等社会公德意识也出现滑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的教育模式没有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使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学生德育教育之中存在了脱节。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这一实际,运用耕读文化培养中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通过各项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永强.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6, 020(012):24-26.
[2]林华庆. 浅谈优化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和路径[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 000(027):P.166-166.
[3]贾红梅.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N].发展导报,2018.12-18(014).
[4]万仕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7.
[5]孙乾晶. 耕读教育与耕读文化考析[J].艺术科技.2012(122).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研究》JCJYB202513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