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 高职院校履行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高级人才的职责,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家校关系的现状,阐明了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构建 家校关系 高职生 思政工作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国民的教育水平越高,则这个国家的科技越发展,经济越繁荣,国家越强大。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也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覆盖延伸。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00”后的大学生不仅有着优渥的家庭经济条件、丰厚的社会资源、众多的关注、便利和大量的网络资讯及发辉自己才能的平台,还拥有独立、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仅仅凭借学校的教育或家庭教育单方不足以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需求,还需要良好协调的家校合作教育来开展、推进大学生的思政工作。
一、高职院校家校关系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培养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家庭则是大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两者都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对高职生的思想、技能等需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和大学生及家长都迫切感受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才能对学生多方位、多维度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而现实中的家校关系却是差强人意。一方面学校老师、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每个学期中,主动联系家长的比例不高,有的是例行的通知,有的是回家或返校的告知,有的则是在特殊情况下,老师对家长的反馈与提醒,比如学生旷课、旷考、打架斗欧、受伤等。像那种互动式、定时的有效的沟通形成的家校关系比例较小。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送到大学校园后,认为后期的教育应由学校来完成,绝大多数家长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少数联系的家长采取的也多是电话、微信等简单且次数很少的方式,不能形成密切的良好的家校关系。再者,老师们认为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不能得到统一,有时还会产生冲突,所以深层次的沟通难上加难,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有效的实质性的开展,使家校关系停留在表面。
鉴于以上家校关系的现状,总结出矛盾频出的原因有:一是高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本身具备“00”后孩子的烙印,长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保护,有想法不希望被打扰、强调自我感受、自主性不够等。进入高职,家长管理放松,学校强调自主性学习与生活,所以让学生猝不及防,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二是家长忽略、放松了对大学生的管控,认为有高校的负责教育即可高枕无忧,而忽视了高中生成长为大学生的心理轨迹以及这段成长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与引导。学校教师也不能全范围普遍性的加以监督与管理,如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感弱等,都会在与家长、学生的交流中形成障碍,造成思政工作的不利局面。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学生的问题频出。甚至,当问题发生时,家长和学校还可能存在相互指责、推诿、对立的行为,造成问题的恶化、激化、极端化。家校关系降到冰点,更加不利于高职生思政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高职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环境,是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应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和之并驾齐驱。这一点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的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建立合作、协作、有效沟通的常规模式,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使高职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地与困惑中的学生沟通,随着次数的增加和空间的隔断,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会越来越困难,更加不利于问题的疏导。
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带班多,学生人数广,工作繁杂,与每个学生家长密切联系的模式欠缺,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与情绪,更不能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形成高职生的情绪行为的空白地带。这种“空白地带”对高职生而言弊端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况且,由于家长与学校之间不沟通、不合作或少沟通、少合作,会加剧他们在教育观点、方式上的不同的矛盾,而使家校关系步履维艰。所以,为了把高职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思想上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构建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迫在眉睫,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措施
结合高职生的性格特点、生活和学习环境,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采取以下措施来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以引导高职生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成才。
首先,家校双方都要转变思想,重视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不管是家长还是高职院校,双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相同,在此基础上的双方的教育思想、方法方式上的不同甚至冲突,可以通过联系、沟通等来逐渐化解。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学校中的榜样教育、身边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家校教育中的弱项也可以通过亲情来强化。家长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将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喜好、成长的环境特点等影响高职生为人处事的情形告知辅导员和学校,以界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关注范围和发生问题后的最佳解决途径。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互动,发挥高职院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将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状况、困惑、成绩等动态信息及时告知家长,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2]
其次,创设形式多样的家校合作模式。构建家校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依托网上平台、联谊活动、知识讲座、社团活动、实践调查等形式来完成。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和机会。如利用“家校微信群”,双方及时传达所掌握学生的信息与动态,以保证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家长前来学校接送学生的时机,举行座谈会、畅聊会,家校之间实行面对面地交谈,和传统的说教式沟通相比,更具有活力,更能激发家校之间的沟通愿望,更能达成意愿一致的教育目标。
第三,制定家校合作计划,分类实施,树立积极榜样。
1、计划制定时:学期初,学校应制定家校合作计划,计划中包含事项、时间安排、参与方式、活动负责人等。拟写计划后,可将草案发给家长,让家长提出意见并反馈,集中所有意见后进行一定的修改并最后确定。让家长提前知悉学校安排并进行时间分配,以便更好地参与家校的共建管理。具体实施时:家校之间无论是采取线上还是线下沟通,学校都应邀请辅导员、学业导师、宿管员等参加,家长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课余等方面提出疑问,都有专人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针对性的回答,让家长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减少空白地带。计划实施后:家校双方代表对举办的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推广成功经验,总结缺点和不足并整理归档。对活动中出现的学生、家长榜样进行宣传,对发现的学生的问题及时商讨和解决。
2、特定的学生群体,如内向、贫困、敏感、有身体疾病等,这类学生的家校沟通,应采取点对点式,并做好台账。学校和家长及时沟通信息,形成一致意见,扮演好双方的教育角色,对学生多鼓励,多进行积极引导,让这类学生学会取长补短,逐渐丢掉包袱,重现青春活力。
3、家校关系中,大多数家长一般处于被动状态,学校可以树立积极的家长榜样,带动其他部分不积极的家长,让更多的家长主动地承担家庭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增进家校双方教育角色的尊重与理解,搭建平和、融洽的沟通对话平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和提高。
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平台,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沟通,携手并进,对推进高职生的思政工作,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冰.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28期P33—P33
[2] 秦倩.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体系探析[J]. 才智,2015年10期P161—P161
[作者简介]
徐晶晶(1976.08—),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