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   作者:辛小琴
[导读] 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观察和对比其中的应用效果。

辛小琴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目的: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观察和对比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全部研究对象实施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高于对照组,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且P均<0.05.结论: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机体出现免疫功能异常情况,并导致多个器官受到累及,直至T、B细胞以及自身抗体功能发生异常[1]。在给予患者进行诊断时,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早期发病缓慢且无典型症状的特点,所以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并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也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诊断准确率得到提升[2]。我院本次研究共纳入84例研究对象,观察和对比给予其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数量为84例,其中42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另42例为健康者,全部进行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开展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12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一般资料P>0.05的42例研究对象,男性研究对象分别为24例和25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和17例,最小年龄分别为22岁和23岁,最大年龄分别为67岁和69岁,平均年龄分别为(42.7±6.7)岁和(42.9±6.6)岁。
1.2研究方法
    给予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法,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使用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时长为10min,并采集至少150L的血清,于-20℃的环境下保存以备用。
    使用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通过特种蛋白全自动分析仪以及相应的专用试剂,针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IgA、IgM、IgG、C3、C4水平进行检测。开展各项检测操作的过程中,均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说明和规程进行。
1.3观察指标
    组间IgA、IgM、IgG、C3、C4水平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0.0)实施数据统计工作,使用t对 ()进行检验,若P<0.05,则为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分别为(1.74±1.07)、(2.28±0.35)、(20.56±2.79),高于对照组的(1.12±0.35)、(1.23±0.38)、(11.94±2.80),C3、C4水平分别为(0.58±0.20)、(0.19±0.12),低于对照组的(0.99±0.34)、(0.42±0.15),见下表1.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由患者出现抗正常细胞抗体所导致,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受到生命威胁。当前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工作之中的单一免疫学检验方法准确率不够理想,误诊、漏诊情况较多,而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不仅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反映[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学异常,其体内存在大量针对正常细胞的抗体,其中具有强大的亲和力[4],且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患者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谱为主要免疫学异常,患者的自身抗体谱主要为ANA,其靶抗原属于细胞核成分,为抗体细胞中全部成分自身抗体的总称,其中可包含抗非组蛋白抗体、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以及抗核仁抗体,将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其中,可以对患者存在的异常之处进行充分体现[5]。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分别为(1.74±1.07)、(2.28±0.35)、(20.56±2.79),高于对照组,C3、C4水平分别为(0.58±0.20)、(0.19±0.12),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患者各项相关指标的水平能够得到清晰准确的显示,也就能够实现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可见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卫霞, 庞爱梅, 郭绪晓,等. 血清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及抗核抗体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0, v.35(02):38-40+44.
[2]王结珍, 梁培松, 王伟佳,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RDW-CV和PLT/NEUT%与相关免疫学指标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3]张沛, 李宁. 自身抗体,免疫学指标,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 2019, v.30(08):61-64.
[4]梁菲, 徐亚辉, 陈睿, et al. 长链非编码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ncRNA NEAT1)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 40(09):684-689.
[5]杨航,  刘毅. 2019年EULAR/ACR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解读——先"入围"再"分类",诊断治疗更精准[J]. 西部医学, 2019, 031(011):1643-16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