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结核病化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   作者:李曦
[导读] 分析儿童重症结核病的合理治疗方案,从而来降低复发率。

李曦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科;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结核病的合理治疗方案,从而来降低复发率。方法:选取2017.6—2019.6来我院住院的初治并确诊为重症结核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0例,根据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与B组,A组采用3HREZmfx/15HRZmfx方案进行治疗,B组采用2HRZE/10HR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疗效情况。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在不同时期检测出的阴转率与病灶吸收率均高于B组,同时A组的复发率低于B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重症结核病治疗采用3HREZmfx/15HRZmfx方案的临床疗效佳,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重症结核病;化疗方案;疗效观察
  结核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类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据统计,我国结核病的数量居于全世界第二,因此成为了临床重点研究的疾病。而且我国独生子女患结核病的患者较多,医师与家长在用药方面也十分谨慎,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下的重症结核病疗效进行研究,探讨3HREZmfx/15HRZmfx方案的临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6—2019.6来我院住院的初治并确诊为重症结核病的40例儿童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与B组,各组均有20例儿童患者,其年龄在0-14岁之间,平均年龄(8.93±2.06)岁,性别分为男23例,女17例。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经检查①痰、胃液涂片阳性;②痰、胃液涂片阴性,血结核感染T细胞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③支气管镜检查,刷检涂片阳性,肺泡灌洗液Gent-x-pert,PB-DNA阳性,④胸部X线片、胸部CT、头部CT、MRI、各部位穿刺病检证实符合结核病特征的活动性病变。入选儿童患者的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儿童患者入院后均作痰、胃液涂片,痰、胃液、支气管镜刷片,肺泡灌洗液、Gent-x-pert,PB-DNA、960BAC培养、药敏试验、菌型鉴定、各部位穿刺病检。
  A组采用3HREZmfx/15HRZmfx方案进行治疗,强化期为3个月,药物组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巩固期为15个月,药物组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每日用药,剂量按患者公斤体重计算。
  B组采用2HRZE/10HR方案进行治疗,强化期为2个月,药物组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巩固期为15个月,药物组成:异烟肼、利福平。每日用药,剂量按患者公斤体重计算。
  药物名称: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mfx(莫西沙星)。
1.3观察指标
  所有儿童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强化期后以及治疗结束时进行痰涂片与X线胸片检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访问。
  记录两组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
  临床疗效的评定以X线学与细菌学指标观察为主,其中,X线学:所有病灶相加后占有的肺野数进行计算,并以全吸(病灶全部吸收)、显吸(病灶吸收面积不低于原病灶的50%)以及吸收(对比治疗前,病灶面积的缩小面积低于原病灶的50%)来评定;而细菌学则完成治疗后痰涂片阴性且不再复阳为阴转。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本篇论文数据通过“±s”来表示具体的计数资料,数据差以“X2”来检测。结果P<0.05,说明数据对比差异度大,有临床统计学对比意义。
2.结果
  对比AB两组患者治疗强化期后以及治疗结束时的痰菌阴转情况,A组无论是治疗强化期还是治疗结束时的痰菌阴转率均高于B组,差异对比度明显,有统计学对比价值P<0.05,见表1。
  就AB两组患者治疗强化期后以及治疗结束时的病灶吸收情况来看,治疗强化期全吸显率以及吸收率均高于治疗结束时,各项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通过对本研究儿童患者为期两年的追踪访问,A组患者共计1例复发,复发率为5.00%(1/20),B组患者共计3例复发,复发率为15.00%(3/20),A组复发率低于B组P<0.05。


3.讨论:
  就当前临床来看,结核病的治疗方案还是以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化疗为主,此类方案的优点较多,能增加药物的协同性、上个月交叉杀菌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并避免出现耐药性。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两种方案中使用的乙胺丁醇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RNA的合成来对结核菌蛋白的正常代谢起到一定的干扰性作用,以达到结核菌死亡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抑菌效果,在各类抗痨药物中,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小。而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同时也是一类抗MDR-TB的高效药,作用靶点以MTB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为主,在与其它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药效相加的作用。本研究A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莫西沙星,其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06):447-460.
[2]焦伟伟,孙琳,肖婧,李洁琼,申晨,申阿东.国家结核病规划指南——儿童结核病管理(第2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1):65-74.
[3]李仁龙,林红岩,刘靖元,邓章莉,马翔,李慧丰,王平.结核病控制项目中初治涂阳重症肺结核的认定和方案选择[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03):495-496.
[4]吴喜蓉,徐保平,焦安夏,胡英慧,尹青琴,刘芳,申丹,冯卫星,焦伟伟,申阿东.北京儿童医院2002至2010年结核病住院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01):19-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