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王保义
[导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王保义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维系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其爱国精神,使其具备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能以此为动力增长学识、完善人格是每个高校工作者的教育目标和美好愿景。2019年11月,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印发,使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策略
引言
        2019年11月,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路径。纲要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大学校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党领导下完成的伟大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为主流话语权;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指导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形态有初步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积极创新、英勇奋斗、坚持梦想的精神发扬光大,确保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和发扬。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做到居安思危。高校是我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高校目前重要的教育目标。
1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四有新人培养计划的基本要素。在高校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有着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基本的教育内容,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使命感和荣誉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1.1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高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群体。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但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崛起下网络环境的复杂,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大学生尚处于三观逐步成熟的关键剪短,这一时期的学业较重,在“填鸭式”教育多年的影响中,对一些问题的解读和看待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有欠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力度, 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情怀,提高他们的爱国觉悟,能够帮助他们科学看待祖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为国家和民族而刻苦学习。
1.2爱国主义教育能促成当代大学生完成学业
高校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而高校内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更加向往未来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加之学科知识专业性理论性较高,普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情度不高。更有甚者认为,在高校期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殊不知这种认识是严重的“本末倒置”,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对所学知识亦无深刻的认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此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激励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努力完成学业并加强自我成长,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随时提供助推力。


2 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途径
 我国加入WTO以来,与多国的交往密切,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国与国的各项博弈中,祖国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发挥大国优势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每个国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的掌握情况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整合社会资源,统筹规划,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在校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时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准备着。下面,笔者将高校新时代爱国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2.1提高师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正向引导下成长成才
        古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不止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领路人,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产生着影响。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爱国素养形成。因此,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分针和目标,努力提高高校任职教师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其对国家的发展形势充分了解,在教育过程中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巩固教育主流话语权,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2.1推行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整体规划,推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探索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做到历史、传统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民族英雄和科学技术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革命丰功伟绩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正确方针政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等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强化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觉悟,使其形成良好的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
2.2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院各项活动之中,形成浓郁的校园氛围。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教育,养成教育,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时代优势,利用校园媒体积极推送我国的重大科技发明、发现、各领域的重大成果,使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节日中开展相应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使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化、经常化、系统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3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通过课程思政模式养成积极、乐观、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良好品行。此时,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形成战略合作性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将课堂所学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执行,使校内校外教育互补协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找到了现实据点,也明白了现实意义,因此有利于其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结语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的民族之魂。新时代下,高校应结合社会形态与自身发展,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努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时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彭锦水.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研究[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217(4):68-69.
[2]武丽丽, 沈燕丽, 何瑾. 打造校园品牌工作之高职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步走"实践路径探究[J]. 品牌, 2020, 1(12):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