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理念下高校管理的创新措施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晏兰萍
[导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俨然成为各个国家的竞争焦点,

        晏兰萍
        井冈山大学 江西 吉安 343009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俨然成为各个国家的竞争焦点,各领域均将知识管理上升至战略高度。文章以知识管理理念为指导,简要阐释知识管理的本质与内涵,分析高校管理创新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重点探究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旨在为“双一流”高校建设及高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管理;创新
引言
        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2015年,党中央及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鼓励高校发展特色学科、创新育人机制,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力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对象由传统的人、财、物转变为知识与经验,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支撑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特色领域之一,高校也承担着整合知识、组织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的新时代新使命。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基于此,深入领会知识管理理念的内涵、掌握知识管理理念应用的必要性、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为高校管理蓄势赋能成为“双一流”高校建设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管理的本质与内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EC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虽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研读学者的作品可以总结出知识管理的本质为:通过对知识内容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使用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以知识的良性流通与共建共享提升个人、团队、组织的知识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知识的创造,其倡导知识共享,即知识的创造由多元主体协同完成,注重集合智慧、凝聚力量;其二为知识的运用,即促进知识在社会范围内流通,提升知识的附加价值,注重知识的共享途径及功能的扩大。
二、高校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本质与内涵可知,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知识集中的阵地必然承担着知识的创造责任,其知识容量、更新速度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质效。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高校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注重挖掘各主体知识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产业升级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符合型、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将知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心可以走出以就业率为单一指标衡量高校育人质量的误区,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对接,真正实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人才转型、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校教育目标,继而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
(二)高校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知识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便捷、高效、新颖的知识传播渠道使信息数量如井喷式增长。正如部分学者认为:“信息超载已经取代信息不足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高校广大师生是利用知识创造附加价值的主体,社会信息的超载及信息的良莠不齐对广大师生思想、行为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师生无法辨别信息的优劣、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关键的信息、无法将信息应用于正确且适宜的领域将会极大降低知识的利用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管理必然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师生的知识素养、提升师生的思想觉悟,将知识管理理念渗透至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使高校师生能够将知识信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与能力。
(三)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公平性与可及性显著提升,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国民素养及认知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临着学习动机多样化、学习效果差异化、学习需求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教育教学服务及管理难度增加。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可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践行“因材施教”中华育人传统,并注重知识的生成与传播,能够实现“精准施教”。

与此同时,知识管理理念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与高素质发展,转变教师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高校管理中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效,还能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条件与支持。
(四)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重要性凸显。同时,知识的创造与利用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知识利用的主体,即学生也是知识创造的主体,也就需要高校管理注重学生相关信息,如身心健康信息、学习与教学信息等,从此类信息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需求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通过对此类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分析可以制定出更具有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保证高校知识传输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更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可以保证并增加知识的附加价值,不仅能够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素养,还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继而助推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一)构建完善知识共享体系
    共建共享是知识管理理念的核心观点。高校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构建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如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络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等,作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交流与学习的线上空间,鼓励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利用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完善自我。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例,可设置四大模块:其一为在线资源,包括各专业的主要课程资源、对接社会、行业及企业的前沿知识与技术资源、微课、慕课等拓展性资源等;其二为在线咨询模块,设置专职教师解答学生疑惑,营造浓厚的高校学习氛围;其三为学生交流模块,学生利用该模块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生活感悟、商讨问题解决方式,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其四为反馈模块,学生可对现有移动学习平台、现行高校管理模式提出意见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整合后提炼出有价值的建议反馈给管理层,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积极性,并可实现高效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改进创新奖励对策
        新形势下,要想通过知识管理理念来创新高校管理,就必须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完善创新奖励机制,建立数据库,存储知识和技能,将教师的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高校要侧重于营造轻松愉悦、自由民主的氛围,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自由决策的机会与平台,但同时也要培养师生个性化发展,为知识创新夯实良好的基础。另外,高校在优化创新奖励对策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共性、特殊性,众所周知,教师教学、科研多属于脑力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个性化,期待得到大众的认可、信任,所以,高校应注重通过完善的、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来激发教师创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知识管理质量与水平。
(三)注重知识的共建共享
        新形势下,注重在校内成立学习组织,实现知识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完善的知识联盟,让校园知识与社会知识进行交流、整合,从而激发各界知识创新内在动力。高校拥有大量学历高、知识功底扎实、思维活跃的教师,他们掌握着最新知识、理念和技术 ;科研机构掌握着大量的科研项目、核心技术 ;企业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知识创新具有迫切的愿望,且为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和技能创新提供更好的验证平台、展示空间。基于知识管理理念下,要注重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造更多交叉性强的知识。
结束语
    知识管理理念下,高校管理不再是传统的管人、管财及管物,而是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利用作为管理的核心,注重挖掘师生创造知识的潜能、传播与利用知识的积极。为此,建议高校积极构建知识共享体系,促进知识在校园内的良性流通。同时,优化改进创新奖励对策,鼓励师生参与知识创造,不断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注重知识的共建与共享,不仅要在校园内构建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还需要加强区域内的跨领域合作,创造出更多具有交叉性、融合性的知识,保证高校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川,来然,仝颖凯,李慧霞,刘正慧.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市场论坛,2020(07):62-63+78.
[2]张富强,崔杰.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19):40-41.
[3]李丹,张杰.浅析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5):121+120.
[4]王梓锌.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促进高校管理[J].人力资源,2020(10):36.
[5]晁琨.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J].风景名胜,2018(12):152.

作者简介:晏兰萍,1971.05,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生,人力资源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