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万继平
[导读] 学生阶段的各项教育都有着不同的深层含义

        万继平
        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556500
        摘要:学生阶段的各项教育都有着不同的深层含义,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其深层教育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从精神、道德、品质方面融入审美元素。
        关键词:美术课;学生;审美素养;重要性
引言:审美从某种层次上来讲,是通过观察者的思想活动来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因此它对于观察者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俗来讲,审美是对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思想的综合考量。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塑造美好人性的前提,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应当先从美术教育在当代教学体系中所具有的涵义开始思考。
一.美术教学的涵义
        美术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形式以及以及艺术表达手法来将身边的“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去学习如何将各种类别的“美”如生态美、人文美表现出来[1]。
        因此美育教学相较于智育、体育、德育教学有着本质上的特殊性,它是依靠具有美感的艺术活动,从精神、心理以及思想层面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继而起到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之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反而排在其次,绘画的技巧只是学生用来表现对“美”的认知的一种手段,而美术的的教学目标则在于鼓励学生去追求美、欣赏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对专业范围内的美术创作技法进行讲解,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美”的的认知,这也是当前教育制度对美育教学的全新要求。
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知程度
        美术作品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的题材有人文、自然、社会、哲学、科学等各个方面,范围十分广泛。而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是基于对这些内容的接受程度上的[2]。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想要通过掌握其中蕴含的庞大知识信息来理解美术作品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一些抽象类的美术作品,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直观的从画作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对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无法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化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产生偏差。近年来社会新闻时有报道学生在景区以及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的现象,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美”的定义产生误解。

因此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美术学科的认知,集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建立理性的世界观
        新课程改革制度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部分学校依旧围绕着“应试教育”来制定教学计划,文化课教学内容依旧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也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长期处于被单方面灌输知识的状态,也丧失了结合现实生活来消化所学知识的过程,长此以往不利于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因此通过美术作品来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能力,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他们从正确的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地去审视身边的事物。
(三).综合提升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一直是时下教育系统所强调的重点,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另外审美能力能够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其次,美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到与地理人文、历史典故相关的内容,因此在促进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时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在介绍我国不同流派的画家时,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绘画风格使学生联想到画家的审美特点跟自身所居住的地理区域及人文环境有关,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文化特点有了更好的了解;
        最后审美素养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和感受身边事物的能力,因此提高审美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力,有益于学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水平[3]。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方针的指引下,美术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教育涵义。审美素养作为美术培养的核心内容,也应该引起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首要教学目标来落实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是从感官角度出发,心灵和意识层面上的审美也至关重要;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搭建过程,不可完全依靠教师来描述审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和思考,在思想上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框架。
参考文献:
        [1]洪新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4):242-243.
        [2]何明.改进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3):152-153.
        [3]董光霞.绘画更要"会画"——谈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8):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