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鑫
昆明呈贡新区中学(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 云南呈贡 650500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学课堂受限于课时和学生活动拓展等因素,教师在梳理教学内容时除了从单课的知识点着手外还应该注重学期内容、学年内容、学段内容的有效整合,课堂知识整合效率低是新教师在授课时极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本文就以湘教版美术教材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湘教版;美术教材;知识整合;案例分析
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们课前课后老师都会进行精心准备,这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素养,但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有一个问题最容易被会忽略,那就是在某课结束后,本课的知识点讲完了,但是没有把本课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整合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分裂感,会出现今天学的和明天学的跨度太大,导致思维混乱,总有前言不搭后语之感。所以同学在本学段能不能建立有序的学段知识网络,考验的其实是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在初中三年的美术课堂中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在进入下学段前打好基础,学段知识整合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湘教版美术教材为例,在八年级下册中课文第一课叫做《文明之光》,第二课叫做《以形写神》,从课文单课的前后关联上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关联,因为教材课题的拟定基本上是用一种课题研究法来设计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完这个课题之后再继续下一个课题,这样的设计方法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我们进行专题式研究,我们能够完整的研究完成一个课题,分阶段、时段的做完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消化。所以这个时候课题研究形式的教学设计会带来前后知识点衔接不畅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对教师教材整合能力的一个挑战。
一、教材设计分析
我们以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为例,这学期总共有七课内容和一课贯穿三年教材的《美术作品概览》拓展课程组合而成。每一课之间集合前后都没有什么联系。第一课《文明之光》知识点以中国彩陶、青铜器和瓷器为主;第二课《以形写神》以赏析中国画的意象美学为主;第三课《画故事》则是单幅画作或多幅表现故事等等。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专题形式的教材设计是这个学段美术教学中较为科学的设计手法,便于师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解决完一个问题之后进入下一个问题。所以教学中的“割裂感”尤其明显。
二、美术教材整合的重要性
美术学课在中学教育中因为学科的点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课时,教材容量却不小,美术的知识内容又错综复杂,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进行美术教材的知识整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单课课题学习之后能够打通先后学习的屏障,建立联系,同时拓展学科内容,形成学科关联,最终养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整合的方法(以湘教版美术为例)
1、找到教材的前后关联的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第四课《视觉中的红屋顶》,这一课的知识点主要是需要学生了解现代绘画的创作语言下作品多变的呈现形式。我们打开前三册的内容之后自然就会发现其中的关联。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色彩》,研究的是最基本色彩学原理和运用,学生可以在这一课学习之后在《视觉中的红屋顶》一课中分析作品的用色技巧和色彩感受。到了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和八年级上册《用画触摸细节》随着学习的积累和学生水平的提高,学生创作时就能够呈现出更加细腻的笔法、肌理等。现代艺术本就是五花八门,艺术家创作手段同样是“各显神通”,这时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创作经验,在《视觉中的红屋顶》一课中去仔细的品味画家用笔和用色的技巧。
在八年级上册中《静物画有声》里我们重点分析了法国画家塞尚的作品,塞尚被公认为“现代绘画之父”,他作品当中的形、色、体构成,成为后来画家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同时影响着后来的很多大师,从而催生出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当我们在研究《觉中的红屋顶》这一课题时,出现的作品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他们之间和塞尚的作品不只是时间线上的前后关系,更有着艺术发展史前进的轨迹。表面看来教材设计是模块化的,所以更要求老师以一种宏观的视角的整合教材,构建知识网络。
2、“潜移默化”建立知识网络。
教材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为学生进入下一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了节约学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我主张学生在课上解决问题,及时反馈,马上解决。教学中我会精选部分以往课上用过的课件,在《觉中的红屋顶》一课中,把八年级上册中重点学过的塞尚静物画拿来给同学们回忆,尝试着去理解现代艺术“鬼斧神工”的呈现方式。同时引入七年级上《画家笔下的色彩》中色彩学的知识点,回顾色相、明度、纯度、互补色等基础知识,就拿本课中德国艺术家赫哈尔的油画作品《红屋顶》来说,艺术家大胆的运用了补色原理,在大面积红和绿的对比中让画面显得有一种及其“生猛”的美感,粗壮的黑的线条画面面分割成若干鲜明的色块,画面酣畅淋漓,让人激动不已。这在崇尚写实,推崇经典的古典绘画中是完全看不到的。画面里涉及的补色原理是我们在《画家笔下的色彩》一课中反复讲到的知识重点,同时我们也可以回溯《画家笔下的色彩》中荷兰艺术家梵高的《播种者》,梵高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在整个艺术史里仿佛自带光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流量艺术家”,但同学们对梵高的认识往往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片面的了解他“贫困、割耳、情神疾病、自杀”等生平事迹。很少有同学真正从画面的形、色、体关系上了解他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在《播种者》这一幅作品中艺术家画面运用了大面积的“蓝——橙;黄——紫”配色,互补色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色彩对比,使得画面极具张力,色彩感受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我们找到教材设计的前后联系时,我们不仅加强了教材课题之间的关联,同时老师也补充了之前没有讲全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这一课上对艺术家梵高及其作品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选择这样的切入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带着“知识”来解决新课程的问题,梵高的《播种者》我们在上一学年就学过,也随着老师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加上梵高本人的“明星效应”,对学生来说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用学生学过和熟悉的知识点来进入新课程可以降低学生的心里门槛,有了“学过”这种亲切感之后,也利于激
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获得解决成就感之后,形成一种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把着重习惯变成一种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能力养成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整合成果记录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的分析了一课的内容,就已经理出来了一些盘根错节的联系,当我们找到了整合的方法后,下一步就是在整合的同时慢慢记录下来,其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呈现形式,可以让学生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梳理的过程中来,为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比赛,就以学年知识整合为主题,制作具有美术课程特色的思维导图,寓教于乐。初中学段6本教材,课程的容量是很大的,各个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学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也基本算是大同小异,不管将来教材或者考核标准如何更改,教学的规律是不会变的。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得轻松,玩得高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入下一个学段时满是憧憬。
四、结语
现代教育不是简单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就考什么,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未来不可能所有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将是未来孩子们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术》
2.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术》教学参考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作者简介:杨智鑫,(1989.11)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美术、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