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2月34期   作者:邹清斐2.路娜
[导读] 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与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
        邹清斐2.路娜
        1.烟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3
        2. 天圆全(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1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与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道路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市政道路路基、路面结构的长期安全使用提供保障;为市政道路周围绿化区域提供更加丰富、稳定的水资源供应。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周边生态环境因为城市设计的不合理而快速衰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传统的城市市政道路排涝能力低,一旦城市出现短时间暴雨,无法及时排除路面上的积水,往往造成市区出现洪涝灾害,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威胁人民的出行安全。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品质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城市中的垃圾产生速度越来越快,直接导致了城市污染的加剧,对城市的宜居性打了折扣。通过海绵城市中的相应概念进行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解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问题[1]。
        1.2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理论中关于道路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要在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中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作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同时对现有的或者新增的排水蓄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降低城市蓄水的压力,提升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样既能防止内涝,也能通过海绵城市的概念解决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综合提升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
        1.3有利于提升市政道路的设计水平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并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相关政策精神。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前期实地调研和当地情况进行优化,合理统筹利用城市环境和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地做好市政道路建设[2]。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措施
        2.1道路断面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市政道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路面会出现大量的裂痕,这是车辆累计荷载造成的,处理这些路面断裂问题时,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车辆行驶的最大承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路面长时间积水,会通过裂缝对路基、路面造成损坏这一重要因素。因此,应结合道路功能、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道路断面布局。例如,将道路行道树树池设计成为生态树池,树池内种植土下凹,部分雨水可引入树池内,便于雨水向树池汇集渗透,使得路面的积水能够得到储存;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通过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路侧绿化带的补充水源。这样既有利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美化环境,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提升综合城市生态效益。
        2.2排水系统
        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排水系统核心标准不但要能够在发生降水时,可以立即把产生的水资源优先排出,同时该系统也要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尤其是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更需要通过排水系统的合理建设,使市政道路上所产生的积水可以被立即排出。此外排水系统的建设阶段,也要保持均匀性、平衡性和稳定性,此时才可使建立的道路排水系统本身更好地应用于针对各类资源的合理处理工作。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前端分散式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地表径流以及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实现对暴雨“削峰”的目标,针对立交低洼段、人行车行地通道区域,应适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配置排水泵,防止城市内涝情况的发生[3]。


        2.3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在城市市政道路路面的材料选择方面,尽量去选择渗透能力相对较好的材料,例如,比较常见的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以及透水碎石层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并且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这样就能够满足正常车辆的行使需求,同时一旦路面出现积水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疏通。这就完全符合了海绵城市的重要发展理念,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发展建设水平,并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例如,在路面结构中,将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碎石层从上到下逐层铺设,透水沥青位于最上层,透水混凝土位于中层,透水碎石层则位于基层,这样路面多余的积水就能够通过这3种材料渗透到地下。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在以往的道路建设中,大多数利用的都是碎砂,虽然也具有良好的渗透功能,但是无法承载路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不宜采取。通过透水材料将路面积水向地下进行渗透,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同时城市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补充,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4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
        内涝防治和雨水的利用设计过程,主要采用储水系统,实现对这类水资源的削峰填谷作用,其中内涝的防治过程,由于在路面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各类水资源的传递,那么需要在系统内建立配套设施,通过管道系统将城市道路空间内所聚集的雨水直接存储到储水设施内。如果雨水量过多,则必须要对雨水本身进行处理。另外如果道路靠近周边的自然水环境,如河流、湖泊等,则可以通过管道系统直接把这类水资源排放至周边的水环境内,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存储。经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就地用于绿化浇灌和农业耕种,涵养、补充地下水源[4]。
        2.5植草沟的建设
        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作为雨水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的建设在选择种植植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当地的植被,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于路面积水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免疫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大量地吸收和储存水资源;其次,可以将多种植被进行组合式种植,不但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完全符合城市的发展观念。植草沟的建设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例如,一旦地下水资源的储存达到饱和,则可以通过这些植物将水资源输送到其他地区,尽可能汇集到一些没有达到饱和的地区。
        2.6监测
        海绵城市在线监测系统是“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雨水调蓄重要节点、建设项目排出口、河流断面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映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在道路积水区域布设水位监测点,监测积水情况及其应对城市内涝。在排水管网的关键节点进行液位、流量监测,作为过程监测数据,为运行评估及风险预警提供依据[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应用于市政道路设计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要将市政道路建设成一个吸水的海绵体,在市政道路设计任务开始筹划时就需要因地制宜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只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才可确保取得的设计成果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胡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8):262-263.
        [2]胡小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居舍,2019(18):95.
        [3]张晓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7):165.
        [4]李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32):165-166.
        [5]张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0):262-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