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虎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摘要
小微企业融资和绿色信贷是当前研究热点和趋势。其中,小微企业融资一般来讲涉及到普惠金融领域;而绿色信贷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与国际上通行的赤道原则有所区别。按照可持续金融理论,小微企业融资与绿色信贷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
基于此,本文将普惠型小微金融与绿色信贷结合起来,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改进措施,以期寻找到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经济实体的突破口。
关键词: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改进措施
引言
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居民增收、构建多元市场主体的主要力量,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和税收,然而其却普遍被主流商业银行所排斥,融资困难的现象一直存在,被称之为“金融排斥”现象。为解决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融资难题,国家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普惠金融措施,但作者认为,无论是普惠金融,亦或是绿色信贷,均应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基本供给和需求曲线。具体分析如下。
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必须提到“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学者们普遍认为,全球金融体系并没有为人类社会中全部人群提供有效金融服务,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希望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来促进一种具有包容性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即普惠金融。其初衷就是为了破解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被“金融排斥”的现象,因此也被称作“包容性金融”。它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扶持等方式来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到,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国内学者杜晓山(2008)在《和谐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一文中也提到了类似观点,表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是和谐金融的一种体现]。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可以看出,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是可持续的。同时,从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向低端金融市场延伸来看,说明低端金融市场也是有利可图的。
(二)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Green Credit)是一个外来词,也常被称为“可持续融资” (Sustainable Finance)或“环境融资”(Environmental Finance),它起源于绿色金融。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可持续金融是指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保证被合理运用,且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延续收益。
而国内学者贾康(2020)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论坛上则说到,绿色金融的两种现实形态中,其中一种就是以商业性自愿为主的形态,对项目风险度,回报可靠性有一定要求。
(三)文献述评
1.普惠金融与绿色信贷的关系。一般认为,可持续金融的外延包括绿色信贷、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社会责任投资等概念在内。
其中,普惠金融认为,既然社会所有人群都拥有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并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那么金融服务其应惠及的对象理应覆盖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弱势群体。它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绿色信贷则认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不仅仅是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视并向其提供贷款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对经济各行业所有贷款类客户进行全面考察,对符合绿色发展条件的才给予贷款支持,不符合条件的则予以拒绝。它强调的是环境的可持续性。
国外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加纳的融资创新计划则很好地印证了上述二者之间关系——即二者都强调可持续性发展,只不过前者是基于环境角度考量,而后者是基于社会角度考量。
2.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信贷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基于可持续金融理论,包括金融扶贫、支持小微企业实体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普惠金融、绿色信贷只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市场供给、需求曲线才具有天然的可持续性。
因此,作者认为,普惠金融和绿色信贷不仅应具有强烈的商业性自愿色彩,而且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来解决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实体的难题。
常见问题
(一)未设置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有的银行不仅未设置普惠金融或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也未设置绿色信贷专营中心。银监会在《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2008)中已明确规定,各银行业机构应按照战略事业部制来设置名称中包含有“小企业”字样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二)混合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多数银行采取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信贷业务混合管理的模式,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工作多由各部门、岗位工作人员兼任,常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工作效率较低下。
(三)流程时限不合理。按照普惠金融标准来说,多数银行的业务流程显得冗长,部分环节耗时过多;决策链条过长,未有效压缩业务审批时间;未对全流程限时,难以实现限期办结。
(四)产品创新不足。一是未能结合客户实际情况制定出相适宜的普惠型金融产品;二是未充分运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技术、新渠道来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办贷、放贷效率过低。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绿色信贷存在信贷策略不完善、缺乏评价标准、产品单一等问题,但总体说来机遇尚存,有统计表明,当前绿色信贷只占国内信贷总量的10%左右,增长空间较大。
改进措施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1.确立可持续性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全面的绿色风险管理机制,主动识别、准确评估、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
2.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建立绿色风险管理数据库和全面覆盖小微企业信贷的资本计量、评估和配置体系。
3.在管理实施中,应从修正内部评级、优化授信、改进经济资本计量等多个角度来逐步健全绿色风险管理体系。
(二)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容忍政策,保持相对独立性;探索多渠道风险补偿机制,比如绿色风险补偿基金;坚持培育绿色信贷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设置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中心),将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和绿色信贷业务纳入统一管理,理顺专营中心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关系,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定期梳理和更新相关制度,牵头改进业务运作模式。
(四)明确绿色信贷策略。一是强调小微企业信贷策略与国家宏观政策的相匹配,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策略;二是要明确信贷支持方向,按照小微企业所属行业类别来分类施策,积极介入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战略新兴行业等,逐步退出“两高一剩”行业。
(五)优化作业流程。一是要进行作业流程再造,实施批量化作业程序;二是要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的信贷审批层级体系;三是要加快工作方式创新,采取移动端办公、视频会议等方式,实现高效审批和发放贷款。
(六)推进产品创新。一是要全方位实施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二是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向小微企业推广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三是要借鉴部分先进银行(2019)的试点经验,全面推广投贷联动业务。
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普惠金融、绿色信贷的文献综述,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行小微企业绿色信贷的可行性。作者认为,深入推进小微企业绿色信贷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经营模式,还有助于分散风险。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未来区块链技术被进一步引入金融行业,将逐步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届时小微企业信贷和绿色信贷市场必将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和谐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01).
[2]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8).
作者简介:施金虎,男,汉族,1982年12月出生,湖北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