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媚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施工中企业也采取了很多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方法,但真正的施工中存在诸多模糊的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安全评价效果,也使得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问题依然面临非常大的考验。本文首先说明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影响因素,然后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完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施工队伍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或者具有从业资格的打工者,他们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施工技术交底人员与施工队伍进行协调沟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难以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施工前要进行施工队伍的严格挑选以及岗前的培训教育,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进行岗前培训,获得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对施工队伍进行优化,为房建结构工程的施工安全打下基础。
(二)材料因素
材料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房建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过程中,材料是否符合现场使用标准,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材料试验确认是否合格。比如钢筋比如钢筋的抗拉、抗弯性能,子、石子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等,保证现场施工材料的来源可靠。另外还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材料要求,比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当混凝土或钢筋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进行下一级施工,严禁因材料因素造成的安全风险或事故。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标准化的养护,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或钢筋锈蚀,影响施工安全。最后材料存放信息系统资源管理要严格,摆放整齐,材料标识清楚。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来控制材料的质量要严格,不过分追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好处,以及成本控制目标。
(三)机械因素
建筑施工中能够应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进行机械化施工,避免人工操作的不规范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要进行机械设备的常规检查,保证施工时能够正常使用,尤其塔吊、起重机械、大型施工设备、脚手架等危险系数高的设备。操作人员也要进行岗前培训,操作手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能够施工过程中熟练掌握设备机械,同时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机械故障,操作机械人员也应具备一定的检查维修能力。将机械的使用与管理工作做到前面,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1、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般在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评价系统时,更多的是要以系统性的科学方法依据为主,通过全面适用的操作界面和方案。此时整个系统体系应当客观地反映出整个安全管理的特点,并且提出之中的疑难,在整个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强工程的内在联系,主要为如下 4 点:
要明确整个评价背景,在此基础上达到安全评价的目的,做好施工安全准备工作。(2)通过评价目的的确定,结合整体方案进行层次结构设计。(3)相关人员应根据系统资料总结整个行业的档案,提炼出有效的评价指标。(4)在初步评级指标获得满意的完整性体系架构结果后,要以指标为主要目的,体现出整体安全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专家意见为主导,对于整体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
2、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时,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其中,模糊综合评价为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能够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在采用该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需要对待评价对象因素集和评价集进行明确,同时确定每一个权重和隶属度,然后得到一个矩形,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模糊运算,通过归一化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在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评价集和因素集都具有模糊性,但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且结果较为清晰,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模糊和量化难度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对施工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时,尽可能从低级向高级进行评价,在评价之后将结果作为上级模糊矩阵高级模糊综合评价。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评价,得到了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
文章以某建筑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指标项目如表 1 所示。文章在建立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基于 AHP 指标权重确定。利用相关层次分析,将目标层按照内在关系分成各种结构层次,并呈现一个有序递接的结构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施工环境和特点通过专家调查手段,分析选择方案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分为以下3 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内容为背景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建立结构模型。(2)明确目标层,并且逐步完善安全管理评价,建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判断句型进行建立,采用两层之间的因素进行互相比较,并且确定判断矩阵的方法。(3)根据判定的原理进行相关计算,得出最大特征值 λmax 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工作,若检验通过则应当对特征向量进行统一化的处理,并得出相对应的指标所占权重。
表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png)
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完善措施
(一)施工人员方面
任何建设工程中都需要专业的施工工作人员来推动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的管控工作开展,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影响着整体施工的准确时效性,此时就要求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确保自身达到业务专业水平的情况下,应当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工作,随时抽查工作人员的安全专业知识是否达标,后期可通过考核来促进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保证施工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硬实力,确保施工结果的严谨性。
(二)管理方面
第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工作职责科学、明确的划分,结合奖惩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第二,完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作中加强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全面控制工作,使得危险源的排查等工作都得到落实。采取自我检查、重点排查等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安全控制重点化。第三,安全防护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与方案,进行规章制度的保证。
(三)施工工作中重要细节
在提高工程安全体系准确的同时,需要施工人员对于工程记录进行核实。此时,在记录过程中,应当对于建设单位施工结束后进行总结报告提交工作,在记录施工的同时,应当保证其安全工作记录的真实完整性,施工过程中应当注重细节,如果建设单位记录的使用安全材料数量和实际工程中的建材产品数量出现问题,应该进行审查核实。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安全设计内容出现变更修改,应当着重施工修改的合同文件,看是否与后期实际施工达到的效果一致,并做好相关的完善工作。
(四)安全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工作是在安全风险规避的角度进行,需要在工程分析和程序管理完善的角度开展相应的工作,使得整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程度大大提升。
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概率仍然较高,存在风险因素较多。针对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因素,相关单位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对相应风险进行评估,强化风险管理,从而尽可能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露丝.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及评价管理研究[J].建材装饰,2017(08)
[2]郝李杰.建筑工程安全的风险识别及评价方法[J].建筑与装饰,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