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燕
泸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四川 泸县 646100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介入后的脑梗死中的价值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于2016.4-2017.4选取94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7例),其中47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7例实施全程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前,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FMA、改良Barthe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介入后的脑梗死患者中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修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活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全程护理干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体是指脑血供应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疾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脑梗死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耳鸣、呼吸困难、眩晕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有效干预[1]。有学者提出,在治疗期间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2]。本文主要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脑梗死中的价值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纳入94例脑梗死患者,病例选取的起始时间为2016年4月,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62.33±13.81)岁。观察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49-75岁,平均(62.08±13.7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具体为:(1)护理人员详细了解其基本资料与病历档案,依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向其普及脑梗死发病原因、治疗措施、预期治疗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知识,加深其对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程度。重视患者心理感受,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例举以往治疗效果良好的案例,树立患者治愈信心。(2)加强日常查房,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以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当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时,可予以鼻饲插管。叮嘱患者谨遵医嘱用药,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名称、使用剂量、常见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明白持续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叮嘱患者规律作息,保障足够睡眠。在其身体能够承受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康复训练,例如床上被动或主动活动、站立、行走等,循序渐进。(3)每隔6-8小时打扫病房环境,清理垃圾,适当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物理条件,光线尽可能柔和,开窗通风,促进室内空气流通,禁止大声喧哗。在室内摆放绿植或鲜花,摆放书籍杂志,播放节奏缓慢轻音乐,转移患者治疗注意力,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4)在患者出院前,再次复述疾病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发现异常时及时到院就医,做好随访工作。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缺损修复情况,评分范围0-42分,0分-正常,1-4分为轻度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6-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得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2)两组患者运动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该量表包括上肢、下肢两大方面,0-无主动活动,1-能够进行部分活动,2-完全自主活动,得分与运动功能成正比。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活动情况,该量表包括进食、洗澡、穿衣、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等多项,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用均值加减标准差(x±s),采用t检验,用频数(n,%)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
干预前,观察组NIHSS(23.45±3.64)分,对照组为(23.50±3.63)分,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t=0.067,p=0.473);干预后,观察组NIHSS(8.12±1.03)分,对照组为(12.49±1.28)分,组间差异显著(t=18.235,p=0.000)。
2.2两组患者运动与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后,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png)
3讨论
脑梗死致病因素复杂,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情绪波动过大、遗传、生活习惯等均可导致脑部血管阻塞形成血栓,机体脑组织相关神经出现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3]。目前,临床针对进行脑梗死患者多采用介入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但该治疗方式加大了血管闭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围术期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的[4]。
全程护理是近几年在医疗机构各部门逐渐普及起来的新型护理模式,要求各护理人员一切工作均以患者为中心,时间跨度涵盖患者住院治疗的整个阶段,时刻警惕不良现象的发生,从多个方面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切实保护患者自身利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观察组各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施全程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修复,逐渐恢复其日常运动与生活能力。经分析:既往常规护理模式虽有效改善患者病症,但无法时刻保证患者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进而影响预后。而全程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始终保持温和语气与患者沟通,积极普及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知识,适时予以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避免由于依从性差所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日常做好针对性的饮食、运动、环境干预,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加快各项机能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干预在介入后的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芳. 以专科护士为导向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8, 16(31):59-62.
[2]刘小苹, 祁之花. 中医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2):195-196,199.
[3]陈瑞玲, 李亚萍, 许烨.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19, 35(20):3226-3228.
[4]张桂芳. 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溶栓+取栓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20):2853-2857.
[5]孙英英, 颜美霞, 李静. 脑梗死护理中行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