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王怡
[导读]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中的教学资源丰富,

        王怡
        成都市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600021
        摘要:德育渗透学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是天然的优秀德育素材。因此,充分探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科德育;德育渗透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学生们个性的高速发展,他们在学习方式和行为举止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在 2017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实施途径和要求”中第一条就列出了“课程育人”这一项,并指出:“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德育教育不该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的层面上,也不该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因此,德育教育渗入在现如今教学改革中被广泛关注。德育渗入其实就是将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科教学作为平台与载体,使德育教育自然地渗透进入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而在语文新课标中也有专门对这一主题进行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学科德育在德育的实施路径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而学科德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科就是语文学科,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德育资源,饱含着大量的德育契机,有待于学科教师进行充分发掘与探究,从而实现学科德育的良好生态。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比拟的,语文的教材大多都是喜闻乐见、感情丰富同时拥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优秀文章,因此将德育渗入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
        就具体内容而言,语文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浩渺宇宙到昆虫鸟兽,从自然到社会再到艺术,从政治到哲学、文化再到日常生活,从神话寓言到现实生活,从古到今……就文本主题而言,语文中有欢乐也有悲哀,有温和也有激越,有颂扬也有批判。语文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德育教育的天然的绝佳素材。语文教师教学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1.宽广厚重的家国情怀
        “少年强则国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在学生的思想上种下胸怀天下、爱国爱家、勇于担当的种子,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家、爱国。部编教材中此类课文俯拾即是,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等四篇文章表现了不同朝代、年代、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惊醒世人的生态意识
        庚子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面对席卷而来的疫情,我们终于懂得了“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内涵。

地球只有一个,由于人类过度地索取,现在是危机重重。其实,部编版语文课本早早的就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八年级下册中的《大雁归来》,就是一篇富于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日记,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大雁的喜爱之情,呈现出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从预见性这方面来讲,不得不让人敬佩编者的真知灼见和预见性。
3.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精神又是科学素养的内核,是探究世界的原动力,是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的基础,其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问题。它们或是在介绍科学知识,或是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但都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怀疑与学问》《创造宣言》《谈创造性思维》,它们以议论文的文体,都在向学生传达着质疑与创造的重要性。这些文章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4.心无旁骛的超我境界
        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因物质追求而迷失自己的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出现了无法用金钱来填补的欲求感。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识、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吸引力甚少。所以,如何促使学生克制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多从他人甚至人类的需求角度去为人处世,追求更高尚的目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德育问题。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一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居里夫人的女儿用特写镜头展现居里夫妇用四年的时间脚踏实地忘我工作来提取镭的过程,极具 “超我境界”教育的内涵。他们不为外界世俗名利所纷扰,一切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自我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出发,实现了这种心无旁骛的超我境界。
5.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是做人的根本,有仁爱之心的人必是尊老爱幼、善良忠厚、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德育素材更是不胜枚举。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我作为一位知名的知识分子与一位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互帮互助,互相温暖,又如海伦·凯勒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对又盲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投入了极大的耐心和时间,最终启发她从黑暗的世界走向了光明的生活,还如综合性学习的《人无信不立》等等。
6.美美与共的高雅趣味
        在面对大千世界时,心性崇高者必然从事崇高的事业,拥有高雅趣味的人也多拥有崇高的心性和不俗的才华。如同人的才能一样,高雅的趣味是可以培养也是应该培养的,这对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日后不断创造美的事物和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课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材料。例如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从具体物象入手,再将“物”与“志”之间建立起适宜的联系。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志趣,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包括“陋室之乐”、“君子品性”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还比如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文中,通过对文意的梳理与理解,再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张岱孤高的性格和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2] 张国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待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8(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