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黄秋梅
[导读] 受新课改的影响,在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核心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下,灵活运用各类历史知识,尝试对现实问题、历史问题进行解决
        黄秋梅
        广西梧州市龙圩区龙圩镇苍梧中学 543000
        摘要:受新课改的影响,在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核心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下,灵活运用各类历史知识,尝试对现实问题、历史问题进行解决。而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更多教师未能掌握教学中唯物史观的实践应用科学方式。为此,在现阶段,各教师仍要对唯物史观加深认识,基于教学实际,持续思考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内的实践,满足新时期的历史教学需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引言: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一般有历史理解、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等五方面,它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的各类关键能力及思维品质的统称。在高中,教材内的历史关系更为复杂,学生需要记忆更多知识点,历史学习存在一定难度。为带领学生应对难度更大的学习挑战、高考挑战,教师要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灵活运用,使其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学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实现思想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唯物史观内涵分析
        在对历史的探究及学习中,唯物史观属于指导思想,也是核心理论[1]。它的本质是方法论及科学历史观,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基础、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在认识历史时,人类要经过由表及里,以及逐渐深化的过程,要在对纷杂的历史表象观察后,透过它对历史本质清晰认识,因此,方法论、历史观的科学性便十分关键。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历史学可以变成科学,在对唯物史观倡导的方法、立场或观点合理运用后,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部分是唯物史观,它要求人类能在唯物主义关键观点下,对世界不断认识并实践[2]。此外,它不但坚持意识被物质决定的观点,要求基于实际角度对问题合理看待,也要求对发展、联系的观点积极运用,以此认识世界,借助科学方法论,对世界问题尝试研究。
        在历史学习中,唯物主义观的运用,需要学生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及轨迹尝试理清,借此正确的认识,并理解从古至今、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内的实践思考
        (一)引导学生基于联系、发展角度,对历史发展的结果尝试审视
        在高中,分析历史教学可知,更多学生的成绩提升困难,都因为他们缺乏唯物史观做好科学的引导[3]。因此,更多学生不能对问题以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特别在研究各历史事件时,不会通过外因、内因等的角度做好问题分析。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此次战争中,中国失败是受不同因素所影响的。在内部,当时的清政府存在闭关自守的问题,国家的进步发展不足,再受其腐败、当时农民起义的影响,清政府已经不能对侵略国进行有效抵挡。在外部,分析当时的英国可知,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国内的发展速度较快,武器也很先进,因此,两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异。在内因、外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带来了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战败。
        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我国近现代史时,都需要对发展、联系的观点灵活运用,尝试分析各类问题,在对国内外状况的合理结合下,便能对重大事件内的政治变化有效了解。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通过上述观点的灵活运用,学生便能发现,当时巴黎和会中,中国的外交失败便是带来此次运动的导火索,最终,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基于意识、物质的关系,对历史问题尝试辩证理解
        纵观人类历史,在其发展过程内,需要人类通过劳动完成价值创造,而劳动基础,一般构建于具体物质世界上。在人类社会内,其阶级构成也和经济有所关联,例如文化、政治等的上层建筑,都需要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在分析历史时借助唯物论,便是要求在历史发展的研究中,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类社会内文化、政治等的变化进行研究。
        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欧洲历史时,当欧洲步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后,在科技力量的支撑下,生产力发展便获得了推动,最终推动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在各国对工业革命不断推动的过程内,也是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乃至完成的过程。又例如在日本历史中的明治维新,它也是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所影响,为日本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最终,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迅速发展并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在上述角度看待问题,便能提高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使其学会如何正确、客观的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引导学生借助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历史问题具体、全面解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矛盾分析法加以运用,对问题做好具体、全面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例如,针对长城的修建问题,自长城修建以来,各代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观点。比如司马迁认为,长城的修建是劳民伤财的过程,并没有起到对外族入侵有效抵御的作用;而当长城已经修筑之后,在汉代,又有贾谊的观点认为,长城的修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卫农耕民族作用。由此可见,针对此问题,需要学生基于合理角度,在和历史史实结合后再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在我国历史中,因外族而亡朝的有南北宋及西晋,其他王朝的灭亡都受内乱所影响。西晋本质也是因内乱而亡,因此,可见只有南北宋,都因无长城起到屏障保护作用,最终被外族所亡。此外,在长城修建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劳民伤财问题,但它还是能对外族入侵有效抵御。例如西汉初年,在长城的影响下,在历经文景之治后,直到汉武帝时代,已经基本解决北方游牧部族带来的威胁。而在明代,在长城修建中,统治阶层不能发愤图强,最终带来国家的灭亡,因此亡国不能将原因归结在长城修建上。教师在具体问题的合理分析下,便能带领学生结合史实,对问题合理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结束语:在高中,历史学习存在更大难度,更为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时,将唯物史观合理融入,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逐步理清,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式,使其在历史探索中,逐步形成对社会、世界的正确认识,为其往后的自我发展、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进而保障历史教学、高中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徐贵亮.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思考—以秦汉史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9,000(005):37-41.
        [2]杨嫚.探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神州(上旬刊),2020,000(009):111.
        [3]李秀苹.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J].山西青年,2018,000(015):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