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中“两弹一星”一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张帅
[导读]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张帅
        深圳市福永中学  518000
        摘要: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涵育家国情怀的一些途径,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科技文化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初中阶段是人生中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叛逆期,易产生迷茫、敏感、失落、逆反等负面情绪。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政治、教育,树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呢?在此,本文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中“两弹一星”的研制一目为例,浅谈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创设历史情境,切入家国情怀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对距离时代较远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呈现出具体、生动、真实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两弹一星”研制背景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很难得出,不易形成共情。由此,本课补充了一些背景资料,针对“两弹一星”,补充了当时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背景:二战后,冷战开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1953年,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吃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紧急运到日本的冲绳岛,威慑我国。1955年,美国国会强硬地表示: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通过问题导入教学:(1)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2)在研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3)我们是如何克服这重重困难的?(4)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有何意义?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认识到“两弹一星”的研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凸显杰出人物,涵育家国情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对历史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人物的历史课是不完整的、没有温度的。

历史课要突出“人物”,通过再现杰出人物的事迹,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爱国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两弹一星”这一目呈现了两位杰出人物:钱学森、邓稼先。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着重讲解:
        1.钱学森。自少年时起,就热爱祖国和科学。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他认识到中国航空力量的薄弱,因此决定到美国留学,研究空气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克服了种种阻挠和迫害,历经重重困难,历时5年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指导职务,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为我国的科技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961年,钱学森将1.15万元捐给中国科技大学用作改善教学设备。1995年,又将获得的奖金100万港元捐出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工程。对于自己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说,“哪有什么之父,……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钱学森身上所体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大力协作、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品质,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邓稼先。1947年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一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研制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邓稼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离开了年仅4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来到了大漠戈壁。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基本是从零起步,缺乏资料,国外的研究成果又都是严格保密,但是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为了攻克难关,邓稼先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艰苦卓绝、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通过让学生搜集或讲述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到邓稼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
三、联系现实情境,升华家国情怀
        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放宽视野,扎扎实实地在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2]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已经远去,但历史蕴藏的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存在。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疫情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形成了“抗疫精神”。教师可出示钟南山、李兰娟的照片,观看疫情期间“最美快递员”——汉快递员汪勇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修养,树立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历史学科有很多家国情怀的素材,是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要精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家国情怀培养的方向,正确分析学情,选取资料,将家国情怀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 年第 01 期.
        [2]张凯璇.《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教育论坛》,2020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