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杨依泓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遵循
        杨依泓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63)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遵循,其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与学生的精准定位。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学生生活,互动交流,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高校大学生在此同时也应稳打理论功底,改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双向互动,营造教学相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氛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主体性;双向互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在论述关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时他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这实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中的角色关系定位的有效阐释,同时掷地有声地回应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谁为主体的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学理依据
        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最初被认定为是“教师”,因为教师自古以来就扮演着课堂上的“主角”,教书育人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天然地是“教师”。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渐渐学界产生了另一种声音:“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课堂上如若没有学生,教师就是在唱“独角戏”,做着的是“无用功”,因此学生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关键的一环,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这种认为“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观点相对于第一种认为“教师是主体”的观点具有可采性,也更加的科学和尊重事实,因此在理论界曾一度以此观点为标准。
        然而,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曾一度绝对正确的观点也有可能被时代推翻,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有别于前面两种“单主体论”的“双主体说”。双主体说博采众长,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为主体,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则是主体。这种观点看似具有合理性,其实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机整体,实质上并未摆脱“单主体论”的桎梏。
        结合学界关于教育过程主体之争的有益启示,随之出现了“主体间性理论”。此种观点目前为学术界最新公认的观点。其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主体,起教育主导作用,具备教学主导性的特点;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性主体,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特点。【2】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爱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适当的指导和规范有利于其日后的成长。学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因”,是学习性主体,其需要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有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 ”。【3】其意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即互动交流,双向互动。教师在发挥其主导性的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时要关注学生需求,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在这其中也要相信和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做学习和课堂的主人,达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理想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一)夯实教师“主导性”基础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教学方法、目标导向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真正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其良好的心性,增加自身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信服,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使教师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以便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创新教学方法。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灌输法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其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善于运用讨论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适当引导,营造轻松有趣又井然有序的讨论氛围。开展读书会,教师开列出《资本论》、《列宁传》、《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经典书单,并指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伟人的魅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重视把握学生的思想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免不了一些滞后性和刻板性,缺少对于时政热点的及时解读,因而容易造成一种学生与社会、与政治脱节的现象,而这也恰恰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承担着一个“转化”的职能,做好时事政策的解读和普及的工作,增进学生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二)给予学生“主体性”空间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作用,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展现个性潜力。因此对于教学环境、教学媒介的选择以及相应制度的的跟进尤其重要。
        首先,给予学生更多的“主体性”的空间需要有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双方地位平等,与此相应,教室的设置可以相对更加开放,教师不必拘泥于讲台,可将课桌摆成一圈,做“合围式”,与学生同席而坐,共同讨论,更有利于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
        其次,给予学生更多的“主体性”的空间要注意教学媒介的选择。现如今,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灌输和面对面的交流,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慕课、微课、私播课等为高校思政课增添了新的活力。【5】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运用这些新兴媒体,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抖音直播等对时政热点进行及时的解读和引导,线上线下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
        最后,给予学生更多的“主体性”空间需要有制度的跟进。开放式的教学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否则很容易受到阻碍。外出实践性的教学以及开放式的课堂在现实中往往需要进行逐级上报审批,手续繁琐,周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我们教学活动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给予教师更多自主决定的权利;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包括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相关制度在内的相对健全的制度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 03- 19 (1) .
        【2】宁德业,王俊鸽.思政课教学主导性与主体性辩证统一关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11.
        【3】杨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主体间性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66-70.
        【4】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5】孙赛,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价值导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