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单洪武
[导读]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园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单洪武
        青岛蓝谷高新区中心幼儿园,266216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园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践行《指南》精神,从区域游戏活动内容、环境创设、教师观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了活动区的功能,提高了区域活动的质量。对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情况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教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多以学习性的区域为主,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首先对活动区的设置进行了规划与定位,即以游戏类的活动区为主,通过组织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游戏、主动探索、快乐学习。本文仅站在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及教师的观察指导等几个视角,对我们的教研工作进行梳理,希望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活动区内容的阶段性与兴趣性
        开展区域活动就要了解每一种活动区应该有哪些游戏内容,这将为我们投放材料、创设环境、进行教育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开展相关研究时,我们采取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策略,要求全体幼儿教师阅读《指南》,获得理论知识,以便指引我们开展游戏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在创设活动区的内容时坚持阶段性与兴趣性两个原则,这样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真正发挥其功能。
        (一)区域活动内容的阶段性特征
        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因为年龄阶段不同,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与发展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在教研中,有的教师认为我们的活动区应该丰富多样,这样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是有的教师结合自己开展区域活动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小班的孩子更偏爱“娃娃家”这类活动区,因为这里的游戏活动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游戏,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大家在研究中遇到的冲突问题,我们持续开展阅读《指南》的学习活动,最后大家在《指南》中找到了理论支撑:“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说,在小班时期,我们可以利用区域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生活常规,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这也成了我们在小班班级设计生活类区域活动内容的支点。遵循上述教研思路,我们对中班、大班活动区的内容设置侧重点也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构建了以社会交往类的互动区域游戏内容为主的中班活动区,以游戏类的学习区为主的大班活动区。
        (二)区域活动内容的兴趣性特征
        在设置了活动区后,我们对区域活动的实践展开了研究,教师广泛开展各种区域活动,探寻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在实践探索中,教师感到很盲目,于是我们就支持大家从《指南》中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并在每周一次的分享交流活动中说一说找到的理论根据。有的教师在学习中发现《指南》多次提出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它活动”“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等,其中“兴趣”这个关键词多次出现,那么我们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是不是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呢?于是大家遵循“兴趣”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活动实践。以“汽车区”为例,当时全园正在围绕“汽车”这个主题开展园本实践探索活动,有的教师就围绕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大量的、类型丰富的玩具汽车,并投放在“汽车区”,结果孩子们每到休息时间或区域活动时间,都会跑到“汽车区”进行观察、操作,他们主动地为开小汽车搭建道路、铺设铁轨、设立了汽车美容中心、停车场、加油站……由于兴趣的支撑,孩子们玩法多、发现多,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感受到了在汽车区游戏的乐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们确立了选择区域活动时应该坚持的兴趣性原则。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
        新《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也特别重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并利用教师引导、幼儿参与的方式,创设了具有适宜性的区域活动环境。
        (一)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形成新的区域活动环境
        在明确了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区设置的重点及内容选择的原则,我们对相关区域进行了有机整合,以创设新的活动区环境。其中,有些区域需要“减肥”,有些活动区就要“增肥”。以往我们都是让教师一手包办创设环境,但这次的整合,我们要求教师先观察幼儿的需求,然后让孩子们也参与到环境的整合中来。以娃娃家、操作区和图书区的整合为例,小班的孩子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但这里的材料有时会出现不足的情况,于是他们就会从操作区拿来包饺子的材料,给娃娃做饭,或者招待客人时用;他们还会跑到图书区拿来故事书给娃娃讲故事听,等等。由此出发,教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三个区域进行了整合,重新创设了“娃娃家”的环境,并进行了“增肥”,与之相应的,“操作区”和“图书区”便进行了“瘦身”,这样一来,小班幼儿更加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了,由于有了丰富的环境,孩子们逐渐丰富游戏情节,玩得兴趣更浓了。
        (二)根据幼儿的游戏倾向,整合活动区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更喜欢以情境游戏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索,以“数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果在数学区投放一盘盘的操作材料,孩子们玩几次就不愿意玩了。可是如果将其与“超市购物”区的游戏进行整合,则可以在情境中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孩子们乐于反复玩这类游戏,从而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进而在多次的游戏中达成了“组成与分解”的教育目标。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恰当的观察指导
        在《指南》精神指引下,我们对区域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初始,教师觉得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真是太难了,一方面是看不懂他们的游戏行为,不知道应该以什么为依据对他们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估,因此也就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无法有效推动幼儿成长。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周一次的区域活动案例分析,并要求大家以《指南》所提出的五大领域的目标为依据,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解读,通过反复的教育实践与教研,教师观察指导能力、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
        (一)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观察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要求教师列出观察要点,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后明确观察的方向,如观察哪名幼儿,观察他与材料怎样进行互动……有了观察的目标和目的,教师就可以把握整体方向,实现有目的地观察。
        (二)教师要创新观察记录方法
        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开展研究讨论的活动,有的教师总是忘记了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看来只用眼睛看、耳朵听还是不够的,甚至有时用笔头来记录也是不全面的。于是我们要求教师利用照相机、录音笔等更加先进的工具进行记录,在讨论的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细节,也便于大家观摩研究,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期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真正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进而使活动区的设置更加有意义,使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今后,针对材料选择与投放方面的研究不足,我们还会持续开展相关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以期提高我园区域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慧英.浅谈全园开放式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策略实施和幼儿自主性发展.中华少年,2017(33):255-255.
        [2]孙延永,朱佳佳.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16-118.
        [3]陆玲.幼儿园区域活动探索之路.小学科学:教师,2016(1):148-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