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圣文
广西正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 梧州 543000
摘 要:在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水利设施的需求增多,特别是河流所在区域的农作物作业区。当地的防洪蓄洪水平,必须要具备相应的防洪设施,才能确保农作物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防洪体系当中,由于部分河流,其部分河段其断面相对狭窄,且没有对应的防洪工程相关措施,导致土质类型的边坡遭受洪水的冲刷,从而导致发生岸坡破坏甚至坍塌的现象,导致护岸受到洪水侵蚀,损毁河岸的农田,沿岸城镇相关的基础设施被淹没和破坏。这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根据具体的河流防洪情况,做整体的规划,从而将防洪蓄洪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保护两岸房屋建筑及农田,并改善河道的水景观、生态环境。
关键词:柔性防护技术;河道生态防洪堤工程;具体运用
引 言:我国疆域辽阔,中小河流在我国呈现分布零散,且广泛的特点,这些河流流域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建设防洪工程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会造成相关河流流域的径流量、降水时空分布、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对河流产生不利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规的堤防工程,在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呈现了“轻人文,重工程,轻柔性生态,重硬化防洪”的现象,主要关注的是防洪与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而对河流本身所拥有的人文景观功能,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关注不足。从而导致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自动净化的功能持续削弱,河流的生态链接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为了使自然、雨水、人类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河流整治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中小型河流的生态环境、减灾等综合效益,从而使相关的水利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进行具体的工程治理与建设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河流防洪堤的安全性,强度以及耐久性之外,其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效益也需要纳入其中,使河流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可以充分发挥。
1 项目简介
在广西境内,某河流为红水河主源,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此外,该河流属于山区型的典型河流,具有短时集中水量,洪峰期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源短流急的特点。对该河流进行治理的河段位于西林县境内,在该境内其河流的长度约为3千米,在该区域内,并没有较大的支流汇入其中,其河道较宽,同时该河流的河岸主要为土质边坡。此外,该河段河岸没有修建任何的防洪工程,每到夏季暴雨期,该区域内便会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河水侵蚀上岸,造成大块良田被损毁,该河段两岸的居民住宅以及城乡基础设施被洪水淹没,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较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以及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该区域内的房屋建筑及农田,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需要对该河段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以及水系分布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具体情况修建防洪堤。该防洪堤的工程级别为4级,洪水标准按照2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同时要确保实现治理河段的河水畅通,河水清澈,景观优美,两岸绿化程度较高的治理目标,就需要利用生态防护的方式,将河流两岸进行加固,对河岸进行生态改造,使生态建设与防洪加固措施相融合,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
2 防洪现状
一方面,当地的房屋建筑及城乡基础设施主要为依河而建,局部河岸被房屋和道路侵占,使得河道的行洪断面不足,无法满足洪水期的行洪要求,出现行洪不畅,水位暴涨,河水上岸的现象,导致两岸的城镇以及农田被淹。此外,河道的行洪断面变窄使得洪水对河岸冲刷更严重,局部河岸被侵蚀坍塌,危及两岸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居民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将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垃圾倒入河中,导致河道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变差。此外,河道两岸杂草丛生,缺乏亲水空间,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该段河段进行整治,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3 防洪堤设计
3.1 堤型选择
在对防洪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按照生态保护原则进行,同时还要使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以及安全性。
根据对该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的勘察,可以发现其裸露的岩层主要是砂岩,其中破碎的泥岩,其覆盖的厚度达到了两米左右,且没有其他不良的地质情况,其地质条件基本满足了防洪堤的建设要求。在整体河段,其覆盖层的厚度相对比较深,且土壤的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修建刚性结构类型的堤岸。此外,堤岸型式宜符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与现状地形、地质条件相适应,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抗冲刷能力强,便于施工,还需要生态性能好,生态美观,能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且具备较强的经济性。根据这些原则,同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本次拟提出浆砌石挡墙 + 六角空心预制块 + 镀高尔凡加筋麦克垫堤岸(方案一)和浆砌石挡墙 + 镀高尔凡雷诺护垫 + 镀高尔凡加筋麦克垫堤岸(方案二)两种堤岸型式进行比较。
图1方案一堤岸典型横断面图 图2方案二堤岸典型横断面图
表1 堤型比选表
从造价方面比较,方案二浆砌石挡墙较大,造价较方案一高。从材料供应方面比较,方案二所需砌石的使用量大,供应难度较大;而生态堤岸方案一浆砌石挡墙较小,除去砌石部分,剩余材料属于可批量生产的环保、生态型材料,材料供应难度较小。从施工工艺及施工进度方面比较,方案二浆砌石挡墙较大,施工工艺要求高,进度较慢;而方案一,施工工艺简单,进度较快。综上所述,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并考虑施工进度安排与经济实惠等因素,本次推荐采用方案一“浆砌石挡墙 + 六角空心预制块 + 镀高尔凡加筋麦克垫”方案。
3.2 堤坝渗透变形分析
生态堤的建设方式,主要是将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将工程的造价进行大幅度降低。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对堤基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将其开挖的料进行回填夯实,其表层的开挖料,属于杂填土类型,其构成的成分主要是建筑垃圾以及建筑的废弃料,这类材料是不能直接作为回填料的。而在表层下面则为砂质的黏土层,其中会包含粉砂岩以及比较厚的砂质泥岩等。对堤身进行回填,则主要是使用粉砂岩、砂质泥岩以及砂质粘土混合材料。堤基则主要放置在粉砂岩与砂质泥岩的基础上。通过理正软件进行渗流稳定分析计算,堤防渗流稳定满足要求,堤体的系数达到建设标准,堤基所在的地层,其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不会发生渗透变形。
3.3 堤坝稳定性
本次设计采用理正软件(简化毕肖普法)进行堤防的边坡稳定计算,计算工况为设计洪水工况和施工工况。设计洪水工况临水侧水位为20年一遇洪水位,背水侧为相应水位;施工工况为临水侧无水,背水侧为相应水位。通过计算,设计洪水工况下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25,施工工况下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15,地基应力不大于地基承载力,各项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因此,该堤岸结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较好,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生态防洪堤稳定性分析成果
4 结论
在对该河段进行治理时,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线的走向按照现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经过进行方案对比,可发现使用六角空心预制块生态堤,在工程造价、生态环保以及施工条件等方面占据优势,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以及经济性。然后,对该设计的堤坝稳定性以及渗透变形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类型的堤坝不会产生渗透变形的情况,其堤坝的结构安全与稳定性系数较高,结构对应应力也满足规范要求。由此可见,通过使用柔性防护技术,可以使该区域内的河流,其可靠性、安全性可以得到提升。工程实施后,将使该河段的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保证行洪安全,同时也将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创造良好的亲水空间。
参考文献:
[1]卢凤丽. 柔性防护技术在河道生态防洪堤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技术监督,2020,(05):213-216.
[2]李亚鹏.沿海城市河流入海段水系生态规划治理[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 3) : 93-95.
[3]潘文学,孙淑侠,薛晨亮,等.沣西新城新河治理思路研究[J].陕西水利,2018( 6) :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