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运相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10030
摘要:文章主要以“海坛湾沿线景观护岸工程(阳光海岸景观护岸工程)-龟模屿至红岩山庄景观工程设计”为例,对工程中的总体设计、植物种植设计、海绵城市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字:总体设计;植物种植设计、海绵城市
一、工程概况
(一)设计范围
平潭,简称“岚”,俗称海坛,位于福建省东部,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福清市、长乐、莆田市为邻,南近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平潭作为全国第五大岛,因大陆距台最近,占据优越的对台地缘区位条件,获得实验区、自贸区、海西战略和“一带一路”的优越发展条件,且因气候条件佳,成为继海南岛之后的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海坛湾在海坛岛东侧,东临台湾海峡,因海湾伸入海坛岛腹部得名。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呈半圆形。北部、西部多为沙质岸,南部是基岩海岸。岸线曲折,长25公里,形成10多个港湾,散布岛礁60多个。底质为沙或泥沙。西南侧的龙凤头滩,坡度平缓,沙白水清,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本次设计的阳光海岸位于海坛湾的中段,南起龙风头龟模屿,北至流水镇后田村,南北总长约4公里,景观规划设计的总面积约为51.77公顷。
本次具体设计的龟模屿至红岩山庄段,总用地面积约为17.75公顷,南北总长约1.1公里,岸线长约1.2公里,红线范围内用地宽度80至240米不等。
二、总体设计
在踏勘时,最大的感受是风大,且沙堆积较多。但通过防护林的遮挡后,风速下降较多,感受转好。因此,临沙滩界面不宜留有过多的硬质景观,景观带中主要的活动空间应留到防护林带后。
景观设计也受到这种特有的元素的启发。设计考虑局部设置起伏错落的地形,一方面模拟现场沙丘,另一方面,相对地在背风侧也能为植物种植和环境营造创造有利条件。起伏错落的地形增强了道路系统的流动感。
另一方面,考虑到防风林带营造的艰难,对现场存在的木麻黄林带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突出生态修复及场所感。另外,考虑到对红岩山庄佛教园区的衔接,特别设置了禅宗花园。作为补充,场地内适当设置针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探索乐园,以增强景观带的吸引力,特别是淡季的吸引力。
总体的景观结构为“一带四节点”,具体为:一带为生态绿带。由林荫大道组成。涵盖场地的慢速车行道、绿道等功能。四节点:由北往南,分别为:禅宗花园、绿色山丘、风铃广场、探索乐园。
禅宗花园
最北段红岩山庄南侧,考虑到与红岩山庄的佛禅文化相呼应,打造禅宗花园。在外围设置防护林带的前提下,通过白色及灰色砾石铺装及风动石的设置,结合绿化的种植,通过枯山水意境的营造,打造佛禅意境。
绿色山丘
禅宗花园南侧,考虑此处风较大,且为现场沙堆积处。设置弧形土丘。土丘上部种植灌木及防护林带,为内侧开阔草坪创造有利条件。此处建筑结合二级驿站设置。南侧,考虑到保留木麻黄林带的需要,只在木麻黄林带中设置若干小径与堤顶路沟通。
风铃广场
在现状木麻黄林带南侧,为此段最具特点的风元素的展示点——风铃广场。广场掩映在木麻黄防护林带后,靠近堤岸则在现状木麻黄林带中设置一个土丘,结合覆土建筑,将公厕、冲淋小卖等功能隐藏其中。覆土建筑上部则设置平台,上部设置风动装置,展现风动效果。风动装置,随海风灵敏的舞动,发出声响,宛若环境与自然的共舞。
探索乐园
最南侧靠近设置有一个独立公厕,防护林带的腹地内设置了一组以滑板、攀岩等极限运动结合儿童探索游戏的场地。专属与青少年及儿童的玩乐天地。滑板区是青年前卫时尚的运动。滑梯、攀岩墙等在成荫的茂盛绿树中若隐若现,激发着孩子们探索、游戏的兴致。
三、植物种植设计
(一)绿化工程的难点
土壤盐碱化
由于滨海区地势地平,地下水位浅,当气候干旱时,土壤有效蒸发增大,土壤中的含水量下降,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强烈, 导致地下水及土壤中盐分向地表迁移在地表附近形成积盐。随着盐分在土壤表层的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发生土壤盐碱化。土壤内盐分不断累积,会造成土壤通气性变差、结构粘滞、 生物菌群减少、渗透系数降低、毛细现象增强等物理性状的恶化, 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供给能力失调;而且高浓度的盐分还会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干扰植物的正常养分摄取和代谢,引起植物干旱枯萎。
土壤养分含量低
滨海盐碱地土壤普遍具有高盐碱性、贫瘠的特点,植物极难成活。地勘资料显示,本地块土壤 10m 以内主要分布地层为:细砂;(含泥)细砂;粉质粘土。细沙脱水性强,易随风移动、粒径较小,颗粒适中,石英晶粒洁白,沙层一般达数米,到数十米厚,热容量低,易热易冷,养分含量少。
地下水位高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及岩层中的孔隙-裂隙水。经量测,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与下部基岩裂隙水的混合水位,从地表埋深 0.3-2.9m,近3-5 年变化幅度约1.0m。
风力大
平潭属海岛风力大,风蚀现象明显。风蚀造成肥沃的细沙被吹走,土壤肥力逐渐丧失;海风中携带大量的盐份,形成盐雾,盐雾中的盐离子沉降在树木或地表上造成盐碱化伤害;风还能蒸发土壤中大量水份,土使壤变得干旱。
树种适应性差
由于滨海绿化环境的特殊性,盐份还是可以通过砂粒、盐雾等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再次返盐;沿源平原地区风力大, 无山体阻挡,对树木的抗风能力也是一大考验。故而盐碱地绿化树木普遍适应性差,成活率低。
(二)应对措施
在盐碱地绿化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善滨海区在盐碱地绿化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善滨海区的生态脆弱性,提高绿化工程质量和提高苗木成活率。在总结和借鉴其它滨海绿化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
土壤改良
由于原土多为细砂和粉质粘土,且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不适合苗木生长,施工前必须进行土壤处理。项目要实现“短平快”,土壤换填和隔离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草本花卉、草坪地被种植区域换填厚度 80cm;
(2)树穴进行隔盐处理:乔木树穴先按设计要求清除一定深度的盐碱土,接着在清基后的原土层上铺 100 厚碎石灌砂垫层,再加上一层 50 厚排蓄水板,然后铺上一层无纺布,最后回填1.5m 的种植土。在此基础上进行乔灌木种植,可以有效阻隔盐分随蒸藤作用上升,提升绿化成效。
树种的选择
由于盐碱地的原生植物种类比较单一,如果仅仅依靠本地的植物进行绿化造景是远远不够的。盐碱地绿化树种应优生选择原生植物。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强调植物景观的地域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一些耐盐碱性强,选择耐盐碱、抗旱、耐涝、抗风 能力强的植物品种,在考虑成本、效益、观赏价格等的同时,将移植成活率及后期养护管理等因素加以考虑,确实保绿保活。
根据平潭当地的绿化实践经验,结合周边地区其它项目的探索成果,设计选取了部分成活率相对较高、养护相对较易的树种:南洋楹、樟树、朴树、重阳木、高山榕、小叶榕、大叶榕、细叶榄仁、南洋杉、台湾栾树、红千层、黄槿、大花紫薇、落羽杉、鸡冠 刺 桐、金叶女贞、夹竹桃、海桐、扶桑、假连翘、鹅掌柴、红叶石楠、巴西乳香和千头木麻黄、海滨木槿、狗牙根、马尼拉草和蟛蜞菊。
科学施工
(1)时间。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平潭现阶段的绿化施工存在一定难度,为减轻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确保绿化项目能取得成功,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平潭特有的气候条件,最好选择在每年4月至6 月最为适宜绿化施工的季节施 工。
(2)基肥。由于滨海盐碱绿地土壤性状差,在种植穴底部应施腐熟有机肥作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种植穴内的pH 值,改善根部的微生物环境。
(3)苗源。选择滨海盐碱苗木选购选择除了一般要求外,还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应尽可能在类似立地条件的苗中选择,比如平潭、的福清、福州或浙江。若需长距离运输时还应采取措施 防止苗木由于长途运输而失水萎蔫;尽量避免苗木由于立地条件改变不适应而恢复缓慢或死亡,提高成活率。
(4)修剪。由于盐碱性土壤容易造成苗木生理性缺水,所以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根部保水是关键。新植苗木损根系的吸水能力较弱,且平潭风大,应避免全冠种植。在种植前应对苗木进行适 度修剪,多与业主沟通,在保证树冠主骨架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冠幅,减少植物的蒸腾促进苗木恢复,确保成活。
(5)组团。种植考虑到风速大的因素,在配置方案上,乔木以组团种植为主。大量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减少受风面。或是结合防风屏和微地形,尽量将植物种植在背风面,对新种植物起一定保护作用。
精心养护
(1)灌水。由于盐碱性土壤容易造成苗木生理性缺水,根部保水是在整个种植过程中的关键。定植后第一遍定根水应浇透,以加速根系和土壤结合。由于气候等原因,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易因蒸腾作用而失水,养护过程中必须及时喷水保湿,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
(2)施肥。除水分外,有机质也是改良盐碱土的一种重要物 质。有机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 分,同时,在有机肥腐化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来中和盐碱, 在一定程度的改善植物的立地条件。可在乔木根系周围上挖长30cm,高 40cm 左右的洞,再通过有机肥及少量复合肥,进行土壤改良,满足植物生长养分的需要。
(3)适时中耕松土。盐碱地易出现反碱及表面的盐化板结,通 过深翻土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孔隙度增加,土温升高, 土壤湿度下降。浇灌水后和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截断土壤中的毛细管,使盐碱不能随着水分的上升而造成的土表盐份积聚。
盐碱地绿化只有在施工中认真处理好土壤关、苗木关、种植关和养护关,才能达到真正的绿化效果。
四、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本次设计,从铺装及园路的主材和基层的选择开始,把加强雨水的自然渗透,降低地面径流放在第一位。选择了透水砖、透水沥青为主要面层材料。下部也采用透水的基层。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同时通过市政的水渠和沟槽将铺装及绿化中的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将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对净化后的中水加以利用。用以植物的浇灌养护。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