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华
广州市增城区合生育才学校
摘要
通过分析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单元的学习目标要求,用绘图法来落实该单元授课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及学生作品成果进行实践验证,讲述地球与宇宙科学的教学设计中运用绘图法的情况。
关键词
绘图法 小学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天气
教科版三年级《天气》单元以大概念进行串联,从天气现象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记录天气日历,并对气温、降水量、风力与风向、云量这几大常规天气特征进行观测训练,最后通过柱状图、线段图、玫瑰图、云量图等图表绘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本地天气当月的气候分析。本单元不仅在每节课的课堂探究任务融入绘图法,而且在单元检测方式上融入翻翻书的艺术制作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
一 、我们关心的天气
1.常见天气预报界面图片展示
在生活当中,人们主要通过手机app、电脑等查阅渠道进行天气预报查询。展示常见的天气预报界面,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天气预报所需要记录的天气特征,为后面的天气特征测量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同时教授学生读懂天气预报上的图标及数值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2.广州常见气象灾害及预警信号设计
通过对台风的介绍及台风预警信号的学习,让学生设计阴、晴、雨、雪、雷雨、大风、霾等常见天气的图标,让学生在创作融入自己生活经验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常见天气的特征。
3.设计一份天气日历

通过对前面天气预报的认识,讨论天气日历中应该包含哪些天气特征及格式设置,以小组共同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反馈对天气预报需要记录的项目认知度。
二、认识气温计

通过气温计结构的填写及零上、零度、零下三个温度的液柱绘制,让学生掌握气温计结构与功能,落实学生对于温度记录的读写。
三、测量气温
通过一天温度和天气记录,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熟练使用温度计,并将温度绘制成柱状图,让学生认识到一天之内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小组负责制,还可以全班一起记录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天气记录表,进行长期观测记录并分析数据,以获得本地当月气候状况。长期的记录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懈怠从而导致记录断开。教师可以通过定时提醒及做好分工计划保持学生的记录兴趣,有条件还可以通过监控、自动化温度记录仪等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提升温度检测的效率,减少精力投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四、 测量降水量
通过动画演示降雨时不同口径的容器获得的雨量高度大致相等,帮助学生走出等量水倒入不同容器中形成不同高度的误区,让学生直观认知到雨量器的口径大小对测量降水量没有影响。
通过一周降水量数据的柱状图绘制练习,让学生掌握降水量数据可视化技能,更直观地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五、观测风
通过电子风力计和风向标,让学生绘制记录风力风向图。由于阵风具有偶然性,对于风向和风力应再空旷的地方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少误差。
六、 观测云
由于云量记录具有主观性,为了降低误差,5人小组可由4人面向四个方向进行云量观察汇报,最后1人综合前面4人的云量汇报进行总云量判断绘制。1/4以内为晴天,1/4~3/4以内是多云,超过3/4为阴天。云量图是饼状图,融合了本学期数学的分数概念,教师应多示范和指引,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技巧。

七、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将学生从第3节课开始的为期一个月的温度记录进行汇总,记录在班级的大天气月历上,并让学生分小组绘制各自负责日期的温度柱状图,共同分析当月气温变化。

八、 天气单元科学报告制作
本节课将利用绘图法设计一份天气单元科学报告,以模块化的形式让学生对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完成整个单元的知识梳理。其中部分板块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完成,可直接整理至卡片板。整个科学报告可用颜色笔进行上色美化,并存在剪贴等手工艺术元素,增加了学生的乐趣感和手工体验感,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兴趣和学情。
[1]周东岱,樊雅琴,于颖,于伟,杨君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8):105-110+128.
[2]杜淑丹.核心素养背景下STEAM教育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18-21.
[3]熊小菊,廖春贵,熊开宏,胡宝清.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9(15):115-117.
本文是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编号:xtky2019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