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东
东莞市大岭山嘉晖学校 523833
摘要:从“思路”与“结构”的逻辑关系入手,以《春》的阅读教学为例,阐释运用
——清“思路”定“结构”——的教学法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素养整体把握思路结构合并同类项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总体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8年,“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
从课标、高考改革来看,不难发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学科在高考、中考的分值占比高达20,回归阅读,学以致用,已经成为中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已经在逐步实施了。高考指挥棒的效应,势必会影响所有学段的语文考试及教学的变革。“语文阅读能力”而非“解题技巧”在未来的语文考试趋势下将成为拉开档次的重要指标。从考试层面解读,这是以供给侧的改革,引发学习语文的从被动式学习、应试教学到回归阅读、形成素养,从而完成学业;从国家、民族层面说,就是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就要求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才能“激发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学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二)阅读3对初中阶段阅读做了明确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个人一线教学体验,我认为:首要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读懂、领会词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中生发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味,进而激发语文兴趣,生成“语文素养”。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层次。实际教与学中,以我的教学经历,不仅很多学生害怕,而且不少老师畏难。我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违背逻辑规律,重视“结构”而轻视“思路”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忽略了理清“思路”过程的落实。
翻开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把握环节都有“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设计。这不能不谓重视“结构”,但这个“结构”从何而来,对于一个初中生,甚至一个小学生,难道仅仅是阅读一、二遍课文就自然而然的一蹴而就了吗?
关键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思路”的方法。
首先老师要搞清楚“思路”与“结构”的辩证关系。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结构是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理清结构,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布局谋篇的思维过程,也是文章结构的基础,还是文章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思路就好比我们走路,去一个地方,走过的路有先后顺序,也是有节点的。文章的思路虽然是作者对他过往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认识的一个过程,他人似乎无法触及,但它作为文章结构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中所记叙、描写的客观景、事或物肯定有它出场的节点。所以从“思路”的基础层面理解了“思路”,根据“思路”划分结构就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然后,我们就要着手在教学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专注培养学生——清“思路”定“结构”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最基本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我认为依托“圈点勾画”读书法,培养以“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自然段内容”的习惯,用“合并同类项”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是初中阶段学习文章的有效方法。
以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文章《春》为例。这篇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在第一课时的“整体把握”环节。我要求学生动笔读书,在自读的同时,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或本段所刻画的景、事、物的对象。
除第2、7自然段学生对关键词句或描写对象把握不准,其他各段基本都能找出关键词、中心句进而归纳出段意来。通过分析引导,从学生发言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归纳出各自然段的段意:(1)人们盼望春天;(2)春天的特点;(3)描绘春草;(4)描绘春花;(5)描绘春风;(6)描绘春雨;(7)描写春天里的人们;(8)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赞美春天的新;(9)用“小姑娘”比喻赞美春天的美;(10)用“健壮的青年”比喻赞美春天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作者描摹春天的景物,描绘春天的美丽,展示春天的魅力的先后顺序、层次,就是文章的思路。通俗的说就是第一写什么,第二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耍点花招,引入数学里“同类项”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每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自然段写的是同一种事物、景物或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景物。相对而言,“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景物。”理解上有些困难,针对本课直接以作者写的草、花、风、雨乃至人,都是春天里的景物、人物,他们就能理解为相同时间内的景物。这就是同类项了,同类段落自然就应该是同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顿时大悟,纷纷表白:应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人们急切的盼望春天;第二部分描绘春天的美景;第三部分赞美春天。但是追问:每一部分包括哪几个自然段呢?问题就出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第2自然段归在第一部分。
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合并同类项”。师生一道再来探讨段意:第1自然段写人们盼望春天,第2自然段描写春天的特点。我刻意读了两遍段意,对于“人们盼望春天”与“春天的特点”中的关键词有意重读突出,有学生恍然大悟:1、2两自然段在刻画的对象上是不同的。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阅读中动笔圈点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意义。进一步引导,一并解决了第2自然段与其它7个自然段的总分关系。
结构的划分水到渠成,主要内容显而易见,整体把握文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情之状,何愁不现!
常此坚持,落实在教与学中,“语文素养”何愁不现!
参考文献:《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