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导群
(宝安区孝德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量化考核是班级管理中学生评价的重要手段,小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常态形式。在班级统一的量化考核机制下,推行小组管理,尝试两者融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增强班级管理特色与效能方面,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量化考核机制 小组管理 应用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由此应运而生的小组管理则开创了班级管理的新模式,被各班主任广泛尝试。小组是班级的重要构成部分,小组管理对班级管理的正向反馈必须建立在班级统一的评价机制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刺激各小组的活力氛围,促进各小组成员结成成长共同体。量化考核机制与小组管理融合并行,不仅加大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还能减轻班主任负担,两者相辅相成。
一、量化考核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量化考核标准
全班商量制定班规,班规包含课堂纪律、发言评价、内务卫生、仪容仪表、行为表现、作业完成度、作业完成质量、考试情况等各方面,并对每一项细则赋予相应分值。学生商量共同制定的班规,就是量化考核的标准,也是班级管理的基石。
(二)建立奖惩机制
以量化考核标准为依据,建立奖惩机制。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违反哪项标准,扣除相应分值;达到相应标准,奖励相应分值。与分值相对应的是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奖惩措施类型不限,但必须有轻重等不同程度的划分,做到奖惩有据且适度,对学生起到警戒和约束作用。
(三)建立反馈机制
班级管理的反馈机制必须分为短、中、长期三个阶段。短期指每日一总结,中期指每周一总结并反馈给家长;长期指每学期根据量化考核结果,表彰优秀,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所有考核与评价,只有及时反馈才能起到警示和激励作用,也才能将量化考核机制持续有效执行。
二、小组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执行方法
(一)建立小组
把学生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社交能力、行为习惯、学科侧重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之间水平大致相当,组内成员之间各异,称之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二)设定内部管理机制
每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和组内分工安排、参与班级管理等。组内则根据学习常规,设置收发作业、背诵、值日等岗位,由组员分别担任,负责本组内各项常规事务。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是不可或缺的,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建设小组文化
小组文化以小组为载体,在小组中形成。它以组长为核心,由组员共同商议,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图徽、小组宣言、设立小组目标。以小组文化为基石,将小组成员的成长、奋斗、协助精神凝聚在一起,共同构成小组管理之魂。小组文化既产生于小组,又引领小组发展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和风格特征。各小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构成了独特的班级风貌。
(四)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就像一个联合国,每个小组相当于组成联合国的众多国家,各组组长共同构成班级的管理团队,就像联合国理事会。不同的是,在班级管理中,是由各组长轮流值周。在轮值的一周内,由组长担任班长,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将学生的表彰、违纪情况记录在班务日志上。根据班务日志记录,进行每日总结反馈,同时负责统计该周各学生的量化考核结果,进行周总结反馈,并以奖惩制度为依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奖惩。班级卫生、图书角、绿意角等班级公共事务,则由轮值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维护。如此,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加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爱护心,提升班级凝聚力。
三、量化考核机制下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成效
(一)小组团体量化考核
以量化考核机制为基础,小组团体量化考核等于组员量化考核分的平均值,再加上团体活动的累积分。比如班会课、小组PK赛等,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并由其他小组评价或与其他小组PK得分,根据获奖等级以量化标准计分,纳入小组量化总分。最后根据奖惩机制设定的规则进行团体表彰。
(二)学生个人量化考核
班级建立了整体的量化考核机制,这套机制以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行为等常态要求为标准,建立在学生的共性特征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上,适用于每个学生。小组管理模式中,小组成员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每个学生的表现都可以通过量化计分来进行考核,通过每日、每周、每学期累积,及每日、每周、每学期反馈,及时获得警示与表彰,激发学生成长的活力。
(三)应用成效
小组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班主任领导、班委管理的传统模式,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小组管理模式建立在量化考核机制上,加强了小组管理的目标驱动性,既激活了小组每个成员的成长动力,又提升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能力。通过协助互助,成员之间以强带弱,相互促进,真正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还能显著缩小班级成员两极分化的差距。反之,小组管理则进一步促使量化考核机制保持持久的活力。
四、量化考核机制下小组管理模式的反思
(一)通过六年两届学生从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小组管理模式探索,发现4人小组比6人或8人小组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更稳定,成长速度更快。
(二)从组建班集体开始执行的量化考核机制应为稳定机制,其稳定与变化比例为8:2或7:3。稳定的量化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变化指数,根源于学生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这部分变化,一方面是根据学生每学期的不同状态和班级的班风班貌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这些变化可以给学生增添新鲜感和挑战性,避免学生对量化考核机制产生倦怠。
(三)通过实践,小组管理模式中,由组长组成的班级管理团队内,还应设一名常务班长,相当于联合国理事会秘书长,为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更利于班级事务的统筹和管理。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在量化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建设4人一组的小组管理模式,由各组组长组成班委团队轮值,同时设立常务班长统筹班级事务,经过实践,证实这是一种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烨.倡导孩子互助 优化管理品质[J].新课程(小学),2019(07):210-211.
[2]谢银前.实施小组管理,创新班级管理新模式[J].读写算,2019(04):47.
[3]陆海生.班级小组文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助推器[J].教书育人,2018(28):73.
[4]吴爱钧.小组管理背景下目标驱动、量化考核——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模式[J].安徽教育科研,2018(08):109-110+117.
[5]张海珍.浅议依托小组管理助力班级发展策略[J].科幻画报,2020(12):193+195.
[6]赵应岐.如何利用小组管理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读写算,2020(0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