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梅 王小红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354200
【摘要】《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选择灵活高效的活动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构建丰富开放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有效性探究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⑴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⑵以身作则,以理服人。⑶遇事有耐心,对学生多一点关爱。⑷课堂上多些微笑。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产生出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一些微笑,上课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选择灵活高效的活动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我们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选择符合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实际的活动形式,以便架起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共鸣的桥梁,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
1、从活动中获得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我让学生认场所,贴身份卡,认识不同岗位的家乡人;在情景表演活动中,体验家乡人各种工作的辛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2、从实践中学会生活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内容,课前让学生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有哪些购物场所?从“分享调查报告”入手,让学生汇报交流、展示图片,从而了解周边的购物场所有哪些,知道这些购物场所的特点;了解有哪些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购物场所,便捷购物,合理消费。这就是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指导学生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3、从讨论中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道德与法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认识了公共场所提醒安静的标志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公共场所为什么要小点儿声?学生联系刚看的视频,联系生活,讨论交流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说。讨论,是《道德与法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着自信。
三、拓宽学习渠道,构建丰富开放的教学模式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头活水。《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1.作业驱动——从课内走向课外
根据品德教育的规律,德育课程也是应该留点作业的。当然,品德课程的作业不同于的一般学科课程的作业,它不应仅仅是知识性的,更应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的作业,应该是由“知”走向“行”、由“内化”走向“外化”的实践活动。
品德课程的作业设计可以有很多类型:(1)实践体验类。如: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邻居家做客,实践课文中学到的生活经验,学会与邻居交往,还可以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甚至可以在社区举办“邻居节”等。(2)阅读感悟类。从德育的角度看阅读,阅读能够使人接受道德的暗示,影响人的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阅读的德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来拓展相关阅读主题。(3)课题探究类。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的悠久文化,从认识鸦片了解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欺凌……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自己的道德,这是道德生命成长的美好境界。
2.课程互动——从单一走向综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写作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等都可以实现与德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因为,它们都有儿童生活的轨迹。我们围绕儿童生活进行的“体验作文”教学,整合了许多道德的活动主题,有关于亲情的,如《母爱如诗》、《护蛋别动队》;有关于诚信的,如《我也来打假》;有关于爱家乡的,如《方言百老汇》、《家乡美食一条街》;有关于保护自然的,如《超级动物秀》、《走进可可西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课程从来就是综合的,品德课程如果能够统筹这些资源,必将会收到共赢的效果。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新课标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设计适宜地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不断地走进学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才得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陆惠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19(18).
【2】曾庆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000(005):77.
【3】刘利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026(0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