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歌
身份证号:3708281991071916**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地震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面对地震灾害的威胁,尽管依目前的人类水平是很难避免,但还是可以通过相应的预防措施来最大的降低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由于房屋建筑坍塌破坏性大,是地震灾害中对人身财产威胁最大的因素。因此,对生活住宅采取有效的抗震技术基础建设是其中最贴切实际,最有保障性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前言:建筑工程施工与人们的居住安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建筑物整体质量以及使用稳固性的关键所在,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对现有的抗震技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根据工程项目现状选用合适的抗震技术进行施工,以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建筑物的结构完整以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基本的保障。
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抗震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工程的抗震技术对于房屋抗震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防止地震灾害的主要措施,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升抗震性能,可以带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抗震设计方案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全面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充分的保证内部居住人员的安全性。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的质量,起到抗灾害的效果,带动行业的发展,也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建筑地震成因分析
地震成因主要有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等引发的地震、火山爆发、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因某种原因(如较大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塌陷和崩塌)导致的地面振动、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得地壳岩层在其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由于地球的外壳由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漂浮”在地幔塑性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物质的流动而缓慢的移动,加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板块之间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由于板块位移方向与大小各不相同,板块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在岩层中产生应力,当超过岩层自身强度时,就会发生断裂或错动,引起地震。
3建筑施工中抗震技术分析
3.1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一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它主要是运用控制部件对外部建筑物结构参数进行调节,确保从本质上实现抗震,控制部件是调节载体,只需要很少的外部能量,可以通过微弱的电流形式提供能量。当前,在应用减震技术时,采用电键作为控制部件,整个控制系统由自动电键装置控制,因此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二是主动控制减震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时,根据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需求非常大。抗震力是反向力,抗震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力和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施工单位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传感系统。
3.2耗能减震抗震技术
此种技术在施工建设时需要选择具备能量消耗价值的构件,在建筑内部相应位置进行安装,以此提高阻尼值,在建筑地震运动期间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施工所用的构件具备弹性特点,在发生较小震级的地震灾害时,在动力作用之下会出现侧向刚度变化,以此控制建筑变形情况。建筑施工所在地发生严重地震时,构件则呈现为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自身的阻尼值较高,能量的可吸收量大,建筑整体的震动作用可以被有效减轻。因此,该技术应用期间采用的能量消耗构件为技术应用的重点,该种构件价格低廉,应用期间轻易不会发生损坏,可以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多加应用,应用较多的耗能减震装置有粘弹性阻尼、摩擦耗能抗震装置等。
3.3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从以往的地震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经验来看,为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合理地应用抗震技术,使得建筑达到理想的抗震效果,要尽可能地利用优质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提升建筑质量, 提高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并采用适当的混凝土加固的方式,在建筑物的结构框架处利用钢支撑组件等施工材料来增加其防震能力,提升建筑物的稳固程度。同时,在构建房屋的结构柱子之间安放一定的支撑物,以便从根本上增强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确保当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时,房屋整体结构框架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并且安放在结构柱子之间的耗能支撑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地震能力并作出妥善的处理,提升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保证居住人员的安全。
3.4谨慎施工连接构件
在施工中,振捣不均匀,养护条件不足,造成结构裂缝超限、接缝表面变形等。当地震发生时,连接结构的承重能力下降,在地震的冲击作用下发生破坏,进而导致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损坏。同时,在使用期间,需要对建筑构件及时维护和保养,以提高对地震冲击的适应能力,防止建筑物出现裂缝。相邻楼房之间也可进行结构加固,增加连接构件,以防止裂缝,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结构稳定性,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及时维修。
3.5混合控制
建筑物混合控制抗震技术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综合应用。这种抗震技术充分运用了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抗震优点,它既能够透过被动控制抗震系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又能够运用主动控制抗震系统来达到抗震效果,所以混合控制抗震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当前建筑业比较常用的混合控制抗震装置主要有:阻尼耗能抗震与主动控制抗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调谐质量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组合的混合控制;滑掀体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基础隔震抗震与主动控制抗震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等等。
3.6隔震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中,隔震技术的应用是通过对建筑房屋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以减小地震作用下能量在地面的进入强度,从而达到相应的建筑防震抗灾效果。根据隔震技术的这一应用原理不难看出,采用隔震技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不仅需要对隔震装置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进行深入考虑与控制,同时需要通过对各种先进的施工设备的应用,并确保建筑施工应用的各种技术产品性能可靠,建筑隔震设备的质量与性能表现良好,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等,从而才能够有效保障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和应用效果。摩擦摆隔震设计在建筑抗震技术中应用比较常用,根据支座滑动面朝向可分为滑动面朝上与朝下两种支座设计。
3.7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结束语:科学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确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强度和整体抗震性能,对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标准,有利的场地抗震规划、合理的抗震结构设计、加强建筑监管、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等。这些抗震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为人们的生活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还促进了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田青.试论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及抗震设计问题[J].建筑知识,2017(4):47~48.
[2]王洪伟,韩鹏.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9(33):53.
[3]郑小飞,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