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灿华
云龙县漕涧中心卫生院,云南 大理 672711
[摘要] 目的 分析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3518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1800)和参照组(n=1718),参照组根据医院正常程序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给予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住院费用。结果 与参照组比,研究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更低,住院费用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药学干预;合理使用
现阶段,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比如治疗感染性疾病、术后预防性抗感染等。近年来,随着很多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临床医师因未能充分地掌握其基本药理知识,极易出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对临床疗效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长期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还可能会造成细菌耐药的问题,进而导致治疗失败,对患者病情控制极为不利[1]。所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频率以及剂量等,从而防止细菌耐药问题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分析了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3518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1800)和参照组(n=1718)。研究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1025例、77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1岁,平均(43.29±12.10)岁;所在科室:外科483例,内科428例,急诊科420例,妇科269例,耳鼻咽喉科200例。参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964例、75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43.22±11.35)岁;所在科室:外科459例,内科413例,急诊科412例,妇科265例,耳鼻咽喉科169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所在科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根据医院正常程序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给予药学干预,由药师参照《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相关药理知识与药学说明,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给出解决方案:(1)分析原因:①部分临床医师未能充分了解与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药性、药理作用以及禁忌症等,易产生不合理用药甚至重复用药的情况;②部分临床医师未落实药敏试验、病原学检验等,而通过主观判断为患者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也或是在疗效不理想时频繁使用同种或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此不但会造成患者机体内菌群错乱,还会增加二重感染的风险;③部分临床医师责任心欠缺,在未严格审查调剂情况时便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也未及时上报与纠正不合理处方;④部分临床医师在联用抗菌药物时,未充分考虑药物的配伍禁忌,易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性损害。(2)解决方法:①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要求,并加强药敏试验、病原学检验的实施力度,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病原学检验结果选取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②院方需对抗菌药物加强监管,充分贯彻与落实其监管责任,并通过分级管理法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③定期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持续提升临床药物与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促使其进一步了解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禁忌症、药理作用以及配伍禁忌等;指导与鼓励临床药物与医护人员学习一些新型抗菌药物知识,熟记其药物说明书,并查询其临床研究结果,充分地了解药物使用适应证、禁忌症等,尽可能地提升新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④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从血液浓度、组织分布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考虑,并合理调控其使用剂量与时间,进而提升抗菌药物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记录两组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并对比,包括剂量不合理、治疗时间不合理、未明确用药、溶媒不合理及联用不合理等方面。(2)住院费用:记录两组住院费用并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给予处理,住院费用用±s表示,以t检验;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研究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n(%)]

2.2 住院费用 研究组住院费用为(2216.83±240.60)元,较参照组(2339.26±252.35)元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53,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抗菌药物种类也逐渐丰富,这在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让临床上出现了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从而不仅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致病菌耐药性上升,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
有学者认为,为了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医院需严格监管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制定处方点评制度来规范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而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3]。药学干预是现阶段临床上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一种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实施药学干预,结果发现:与参照组比,研究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更低,住院费用更少。提示药效干预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杨茹等学者[4]发现: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进行药学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并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药学干预中通分析与总结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具体原因,然后给出解决方案,从而有助于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提高其合理使用率,并减少药物使用费用。具体是由于在选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遵循药敏试验、病原学检验结果,院方对抗菌药物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加之定期对临床药物与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可提高其对于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进而有助于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5]。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侯江涛,吴木兰.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中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5):30-31.
[2]王利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式及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106-107.
[3]马小平,于江.药学服务干预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9):107-109.
[4]杨茹,刘海霞,肖翠兰.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33):174-175.
[5]陈蓓.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