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保健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王琼
[导读] 目的:评价肢体语言沟通方法在小儿护理的应用效果。
         王琼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评价肢体语言沟通方法在小儿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本院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小儿保健科收治80例患儿,通过信封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纳入患儿40例。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强化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依从性及患儿家长满意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相比常规组患儿显著更高(P<0.05);干预组患儿干预后患儿家长总满意率相比常规组患儿家长更高(P<0.05)。结论:临床针对保健科患儿护理中结合予以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可提高患儿对干预的依从性与患儿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保健护理;应用效果;满意率
        儿童是作为当前临床护理中一类特殊护理对象,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难以准确表述其身体不适感与护理需求,且患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护理过程易产生哭闹、烦躁、不主动配合检查、好动等,在护理中易造成一定的干扰,受儿童群体特殊性影响,临床要求提高对该群体的护理工作质量[1]。研究发现,针对儿童群体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对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2]。研究以对比评价肢体语言沟通方法在小儿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入选本院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小儿保健科收治80例患儿,通过信封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纳入患儿40例。常规组患儿男女比例23:17,患儿年龄分布1~8(3.62±1.08)岁,住院原因包括腹泻12例、肺炎18例、腹痛10例;干预组患儿男女比例21:19,患儿年龄分布1~8(3.64±1.18)岁,住院原因包括腹泻13例、肺炎19例、腹痛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患儿入组前均签署知情权同意书,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审核标准。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儿童保健科护理人员需遵医嘱对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若护理过程患儿哭闹且不配合,可要求家长协助护理,结合安抚促使各项护理操作的完成。
        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强化肢体语言沟通: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并鼓励患儿将其不适感与内心想法进行表述,在表述过程中,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儿诉说,需以点头、微笑示意,增强患儿好感度。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重保持仪表端庄,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亲近。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需调整肢体语言,保持蹲下,眼睛与保持患儿对时,采用平等视线接触增强与患儿的沟通效果。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能需面带笑容。在侵入性护理操作进行前需做好患儿的心理安慰,可通过抚摸患儿脑袋以示鼓励,若发现患儿存在畏惧心理,或不愿意主动配合护理时,可握住患儿小手转移其注意力,对护理过程合作较好的部分患儿需及时予以赞许和鼓励。进行护理操作时,需尽量做到快、轻、准、稳,减少护理操作的不良刺激。对接受治疗操作后表现痛苦患儿可予以抚摩患儿背部安抚患儿,使其恢复平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依从性及患儿家长满意率情况。干预依从性评价结果分为完全依从、依从及不依从,完全依从:干预过程患儿未表现哭闹,可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护理干预;依从:患儿护理过程或存在哭闹及恐惧情绪,但其能主动克服,可配合护理操作的完全;不依从:患儿护理操作过程存在强烈抵触情绪,护理时持续哭闹且不能完成护理,需由家长强制协助。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依从率。患儿家长满意率评价应用儿童保健科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该表包括20条目,评价结果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与不满意3等级,患儿家长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1.4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及患儿家长总满意率采用(%)描述数据,组间对比行x2值检验。且以P<0.05表示数据组间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对比
        干预组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相比常规组患儿显著更高(P<0.05)。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对比

3讨论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临床医疗与护理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儿护理是临床医疗护理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患儿家长对患儿的关心强烈,因此对患儿的护理需求也相对更高。受患儿自身认知程度的影响,患儿在护理过程更难进行主动配合,对此,通过合适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儿主动配合具有积极意义。肢体语言又被称之为姿语,是指特定环境中通过肢体进行语言沟通的补充[3]。在患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可通过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等,向患儿传达非语言的信息。对于改善患儿生理不适,缓解其对侵入性护理的恐惧情绪等均有积极意义。研究中针对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强化肢体语言沟通。数据表明,干预组患儿干预后总依从率相比常规组患儿显著更高;干预组患儿干预后患儿家长总满意率相比常规组患儿家长更高。研究认为,在保健科患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用肢体语言可有效解除患儿生理痛苦并予以患儿精神支持。通过适当肢体语言可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与对干预的依从性,该护理措施更受家长的认同和肯定。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保健科患儿护理中结合予以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可提高患儿对干预的依从性与患儿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瑞东.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的实施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20, 030(012):177.
[2]郑慈娜,张小明,黄晓华.健康教育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肺炎临床护理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 40 (11):124-125.
[3]洪婷.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方面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 27(026):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