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 (江苏省 徐州市) 2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预防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颅脑外科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止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预防;颅脑外科;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DVT是颅脑外科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差,若临床上不能及时的早期发现,没有做好预见性护理与治疗工作,常会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现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残疾,严重会出现栓子脱落到达肺部、脑部引起肺栓塞和脑栓塞的发生,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研究预防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6例颅脑外科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对其中观察组的18例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的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颅脑外科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共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2.5+-11.5)岁,其中9例为颅内良性肿瘤,7例为脑出血,2例为重型颅脑外伤。观察组共18人,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2.5+-11.5)岁,其中8例为颅内良性肿瘤,7例为脑出血,3例为重型颅脑外伤。经检查确定36例患者均为颅脑外科患者,均无其它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病情、平均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即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长期卧床的病人要定时更换体位,1-2h/次,病情好转后鼓励尽早下床活动;粗纤维饮食;穿宽松衣物;重视患者的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下肢沉重和胀痛感等等。观察组患者除了有常规护理模式以外,还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评估危险因素:全面评估新入院患者的身体状况,详细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
(2)加强对高危患者的重点观察:①对于高危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每班测量双下肢小腿最粗同一平面的周径并记录,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皮肤颜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和肌肉有无深压痛等现象。②对患者患肢进行重点监测,患肢远端DVT往往发病较为隐匿[2],一旦单侧肢体出现肿胀就要立即进行DVT排查,及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测。③每日对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进行检测。
(3)预防性用药: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但抗凝药物应在术后6小时才可以使用,使用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有无出血症状的观察。
(4)饮食护理:诱发DVT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黏稠度增高,对可以自主进食的患者合理安排膳食,为其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并多饮水,防止便秘。
(5)活动指导:①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血液瘀滞,因此可以预防DVT的发生,对于意识障碍、术后麻醉未醒、瘫痪患者应抬高下肢,给予肢体被动按摩。术后清醒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患者指导其做踝泵运动。②医疗压力袜使用:可根据患者小腿周径选择相应型号的逐级加压弹力袜③遵医嘱定时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6)健康宣教:告诉患者家属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如有不适,随时告诉医护人员,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危险因素和后果,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警惕性。
对患者进行以下检查来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1)采用超生多普勒检查:这种检查方法迅速,大部分患者可在此方法下确诊。(2)对患者实施D-2聚体监测。(3)静脉造影:常对患者进行顺行造影,能使静脉直接成像,这种方法能确定血栓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
1.4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1)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血管无血栓形成,无血流改变。(2)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肢体肿胀,皮肤温度较高,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对比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8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仅有1例(占5.6%),对照组18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7例(占38.9%),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P<0.05),具体见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X2=5.786,P=0.016﹤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通常也称之为血栓性深静脉炎,是指患者的血液于深静脉系统下产生不正常的凝结,一般发生于患者的双下肢,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和低热,甚至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导致严重肺栓塞患者很快死亡[3]。静脉血管壁的损伤、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4],本文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所采用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9%,观察组的为5.6%,说明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263.
[2]胡雅萍,罗玉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49.
[3]刘冰,孙宪纬.开颅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因素分析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4):381-382.
[4]邱贵兴,戴克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座谈会纪要〔J〕.实用骨科杂志,2005,10:63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