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绥芬河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绥芬河 157399
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TC、LDL-C水平变化。 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81例脑梗塞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和41例观察组,两组都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增加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再增加氟伐他汀治疗。 结果:两组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水平、LDL-C水平都比对照组数据低,且日常生活能力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p值<0.05)。 结论:脑梗塞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TC、LDL-C水平,改善各项功能。
关键词:脑梗塞;氯吡格雷;氟伐他汀;TC;LDL-C 疗效
前言: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有致残、致死风险,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非常高[1],症状凶险,需及时治疗。临床研究表现,大部分脑梗塞患者会出现血脂异常,加重病情。目前临床治疗脑梗塞的药物较多,本文选择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展开分析,观察二者联合的疗效以及对患者TC(血清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详细情况见正文部分。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中选出81例(2019年2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纳入标准:(1)发病~入院时间<48h;(2)年龄<80岁;(3)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近期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患者;(2)存在认知、情感障碍的患者;(3)因各类心脏疾病引发的脑梗塞患者;(4)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8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
对照组:男:女=29:11;年龄:48-74(65.25±5.14)岁;发病时间:3-40(21.26±3.35)h。
观察组:男:女=28:13;年龄:47-76(65.48±5.23)岁;发病时间:3-42(21.51±3.20)h。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糖治疗、降压治疗等。
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每天一次,每次两片,观察组再增加氟伐他汀治疗,每天一次,每次40mg,疗程均为六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对比[2]。治疗后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神志清晰,肌力恢复到Ⅳ-Ⅴ级,则为“显效”;治疗后意识恢复,肌力>Ⅱ级,则为“有效”;治疗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即为“无效”。100%-无效率=总有效率。
②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TC、LDL-C水平,观察患者血脂变化。
③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3],分别采用《ADL量表》、《NIHSS量表》评估,前者100分最高,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0-42分,分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版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如下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即97.56%>80.00%,p<0.05。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死亡率低于脑梗死,但患者因为年龄大,免疫能力和各项身体功能都比较低,加上慢性病的影响,容易致残,后期生活质量低下,给家人也带来的一定压力。尽量改善脑梗塞预后是临床最终治疗目标,目前抗血栓为脑梗塞的常规治疗,与此同时还需配合更具针对性的药物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结合于血小板上的受体和激动剂二磷酸腺苷,发挥不可逆抑制效果,阻止血小板聚集。氟伐他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高血脂症治疗中应用率较高,可调节微循环,降低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同时控制胆固醇合成,防止动脉硬化,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积聚量。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提示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很好的药物作用。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二者联合的降脂作用更好。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两药联合的整体效果更为理想。
总之,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显著,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兵兵.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在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糖尿病天地,2020,17(6):90-91.
[2]陈帅.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在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8):27,29.
[3]谢伟.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9,16(5):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