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玲 (中共黑水县委党校 四川 阿坝 624500)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给党校教育带来严峻考验,精准把握党校教学特点,遵循党校教学规律,有意识,有步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精、作风优良、能经受历史考验的领导干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这一层面而言,党校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为一名县级党校的教师,笔者深有感触,特立足于自身教学体会,同时汲取同行优秀理论成果,特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 党校 特征 作用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57-02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足点,这一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下提高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起着重大和深远的作用。
一、党校教学的特征
党校作为培训领导干部的一种主要形式,和其他教育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有效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一般比较稳定,在专业明确前提下,课程也随之固定,并且教材统一化,如果不出现重大性理论成果突破,教材长时间不变,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
2.政治性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教学目标全面。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等等阶段学习能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考取心目中高等学府。而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汲取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3.教学效果显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依靠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分数越高,教学效果越优。而党校在于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干部,经济和社会是其成长点,他们的经验和能力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
4.层次性教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需要经历学习内容由浅及深、年龄由小到大,便于统一化教学和统一化管理。
二、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由于党校教育的独特性,决定其在培养领导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党校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主要途径,党校和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党校通过提高教育深度和广度,培养经受大风大浪考验和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度和广度,而领导干部素质提高依赖于党校教育水平,党校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三、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原则
党校需要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扣“党”的原则,明确教学和研究方向
马列主义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这个参考不能褪色,更不能丢掉。一旦脱离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领导干部会心存迷茫,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社会主义也会随之覆灭。有鉴于此,党校教师要敬畏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马列主义违教学思想,有忧患意识。
党校研究要不遗余力的进行理论成果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党委当政府决策部署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党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为此,党校要紧扣“党”的原则,明确教学和研究方向,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和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紧跟时代潮流,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敢于尝试前人不曾尝试的理论成果,在思想和实践上突出实效,不折不扣的执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性战略举措,提高培训效果,加大教育力度,努力胜任日常工作。在培训中反思出现的主要问题,深入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信心满满,聚精会神搞研究,一心一意谋教学,深刻认识到党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彰显党校教育的政治性鲜明、思想水平高,理论水平强。
2.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坚定不移的推动教学研究改革
党校教学研究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党校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训作用,这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推动教学研究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推陈出新,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各个教学环节,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头脑,牢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指导思想,强化理论成果和生活实际联系性,突出“学以致用”特点,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高领导干部建设新农村能力,拓展领导干部眼界,让领导干部紧跟世界潮流,紧扣时代特点,深入学习新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及时捕获各种变化,知至知终走在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培养领导干部大局意识,深入剖析根源问题,立足于实践观察、思考和解决重大性问题,充分发挥马列主义在经济建设理论作用,理性看待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对社会重大问题思考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做事,光明正大为人,做到权为民所用。
3.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员探讨和师生互动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以专题科研、案例分析、虚拟作业等等形式,优化教学,对于不同类型的学员要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大班要采用专业化培训,以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小班要重视精而不在于多,对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在理论上实现新突破,重组各种有利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研体制
党校教研是优化教学的核心,只有扎根于教研的教学,才能有力度,有深度,进一步彰显教学针对性,得到学员的信任和重视。教研是党校工作的中心。为此,统筹兼顾教研和教学,让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和教研的和谐统一,在体制上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党校教师的教学重点,为党校教师留出充足时间进行研究和和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教学注入生机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党校各项事业有序、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前提,党校是否能完成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推动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而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关键应从完善内部结构和提高素质入手。
6.教育推动和谐,和谐促进进步
党校通过转变教学思路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党校教育网络化,改善教学形式,定期开展全民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的素质,为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支撑,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地区党校以特定企业为前提,开展多层次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教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局面而且稳定社会。伴随着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素质提高,极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通过系统教育,农村出现新产业。比如,一些蔬菜水果基地、一些养殖产品基地,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地极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此外,伴随着更多特色基地建设,农村素质有了根本提高极大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农村的一些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之又少、爱护花草树木意识增强,社会更加安定。
俗话说, 家有梧桐树,招来金凤凰。和谐的环境吸引更多金凤凰在此安家落户,一些电子、高技术、农副产品等等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纷纷入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大量下岗职工得以再就业,现在的黑水,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经济更加发展,黑水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得到纵深发展。
四、 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工作,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党校肩负神圣使命,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党校要找准新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赵根旺;;发挥基层党校作用 构建和谐新农村[J];党建;2008年02期
2.魏石;;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J];唯实;2007年10期
3.朱坚强;党校理论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3年15期
4.林文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J];理论视野;2007年03期
5.李文军;;如何发挥党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21期
6.郑建君;;干部群体一般性价值观特点实证分析——基于467名基层党政干部的数据调查[J];西部学刊;2014年03期
7.王世校,佘立柱;铸造优秀年轻干部群体的构思[J];党政干部论坛;1996年03期
8.戴海东;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沈筱芳;党的领导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
10.张俊强;龚酉;;新时代“四+”模式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01期
11.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03期
12.中共方正县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张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努力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N];哈尔滨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