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兴蓉 (中共康定市委党校 四川 甘孜 626000)
【摘 要】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孜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智、集全州之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截止2019底,仍有564户219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并且未脱贫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和偏远高寒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资源匮乏,是脱贫任务坚中之坚,稳定解决剩余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任务非常艰巨。
【关键词】 甘孜州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59-02
一、甘孜州基本情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多民族杂居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等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
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孜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智、集全州之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360个、贫困人口51775户220289人的减贫任务,截止2019底,仍有564户219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并且未脱贫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和偏远高寒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资源匮乏,是脱贫任务坚中之间,稳定解决剩余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任务非常艰巨。
二、甘孜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甘孜州资源禀赋缺乏,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培育先天不足,维稳牵扯精力大等原因,就脱贫攻坚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慢,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一是全州大部分贫困县(市)贫困村实施的扶贫和民生项目建设与扶贫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的协调困难,产业发展难。二是全州大部分贫困县(市)未脱贫贫困村地处自然条件较差的高原山区(牧区),且交通不便,无水利设施或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饮水安全有待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巩固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全州各贫困县(市)扶贫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带动贫困户就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投资建设短平快的扶贫产业项目容易,但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十分困难,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
(二)全州贫困县(市)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不均衡。一是目前非贫困村的道路、水利、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不如贫困村,引发新的矛盾。虽然非贫困户也享受了公共设施改善带来的福利,但因贫困村、贫困户享有更多扶持政策,少数非贫困户有不满情绪,群众工作还需要长期坚持;二是贫困村享受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倾斜,资金整合要求非贫困村只能用于产业发展不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向上受限,非贫困村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资金不足。
(三)全州贫困县(市)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全州深度贫困县(市)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特色餐饮技术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贫困县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
(四)全州县(市)驻村帮扶有短板,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
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有些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的有些干部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全州贫困县(市)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全州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农牧业收入会收到影响,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全州大部分贫困县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平均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遇到雪灾,无法抵御寒冷,出栏率低。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或采摘松茸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这些山货因气候影响产量,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价格,且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突破内生动力难点。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部分未脱贫群众还有等靠要思想,坚持“扶志”与“扶智”双扶结合,以群众工作全覆盖为契机,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深入推进“润育工程”,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全面疏通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高贫困户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脱贫致富的本领,激活“造血”功能。
(二)抓实“四大重点”,攻克脱贫摘帽最大难关
一是抓实基础改善。采取工程攻坚,实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类项目,让贫困村道路通畅率、通信覆盖率和贫困人口生活用电、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三改一建”工程,村建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户建卫生厕所,农牧区“几难”问题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抓实产业发展。坚持“宜农则农” “宜牧则牧”“宜旅则旅” “农牧旅相结合”产业发展思路,建成青稞基地;畜牧产品品牌基地;旅游基地;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壮大产业,解决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问题。三是抓实就业扶贫。紧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目标,通过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等方式,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户的就业技能,提升平困户技能和就业质量。广开渠道,开发城乡保洁、护林巡河等公益岗位。成立劳务公司,依托对口帮扶劳务输出、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发布招工信息、送岗位下乡、专合组织吸纳、自主择业等渠道,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扶持生产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平困户人均增收的提高。四是抓实易地搬迁。落实“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搬迁政策和“三条红线”“三条底线”规定,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平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复垦复绿和落实后续扶贫措施,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增收、能致富。
(三)突破“四大难点”,补齐脱贫摘帽问题短板
一是突破深度贫困难点。重点聚焦深度贫困乡和深度贫困村,确定常委和法检两院负责人重要领导包乡包村,集中优势兵力、优势资源,集中攻坚,突破攻坚难点。二是突破集体经济培育难点。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和集体经济试点资金,依托土地、旅游等资源,发展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突破内生动力难点。坚持“扶志”与“扶智”双扶结合,深入推进“润育工程”,落实“八不扶”倒逼机制,广泛开展树脱贫榜样、先进典型培评选活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四是突破统筹平衡难点。统筹贫困村(户)与非贫困村(户)发展,全面落实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每个非贫困村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实现20%扶贫资金用于发展非贫困村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有效防止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悬崖效应”。
(四)夯实“四大保障”,释放脱贫摘帽政策红利
一是夯实教育保障。建设标准中心校和“一村一幼”,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要求,实现应读尽读。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兑现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实现应助尽助。二是夯实医疗保障。全面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政策,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夯实住房保障。大力实施藏区新居工程;实施地灾避险搬迁,实现“住上好房子”。四是夯实政策保障。强化精准扶贫与兜底保障及惠民惠农政策有效衔接,发放低保金,兑现草补资金、林补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惠民惠农政策全面兑现到位。
(五)凝聚“四方力量”,形成脱贫摘帽强大合力
一是凝聚党建力量。坚持党建“主业”与扶贫“主责”相统一,创新推行基层党组织“六个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组织按章办事、按例行事、按制议事。投入资金改扩建村级活动阵地,办好农牧民夜校,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扎实推进“双培双带”,把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及退伍军人选拔为村“两委”干部,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障。二是凝聚主体力量。坚持“群众是脱贫奔康的主体”,在扶贫计划、项目实施等方面,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献言献策,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吸纳到脱贫攻坚决策中,使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更加“接地气”“顺民意”。创新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合理推行扶贫项目“村民四自”,让群众参与技术含量不高的扶贫项目,提高村民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在村务管理和“三务公开”中,邀请贫困群众参与,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群众转观念、革陋习、树新风、尚法治、奔小康,让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人心。三是凝聚帮扶力量。依托对口帮扶县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实施教育、卫生、住房、产业等帮扶项目的发展,促进帮扶项目的大力发展。四是凝聚社会力量。依托“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政协委员“我为扶贫做件事”、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和社会各界自愿参与,“扶贫日”募集爱心资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